汕头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8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创建时间:2008-02-26 00:00 来源:汕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8年2月26日在汕头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汕头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陈向光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作关于汕头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8年计划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7年,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省第十次党代会、省粤东工作会议、市第九次党代会、市委九届三次全会精神和市人大十二届一次会议有关决议,围绕“三年打基础,五年大变化,十年大发展”和“建设粤东城镇群中心”的战略任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自加压力,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层层落实经济发展目标管理责任,推动全市生产、流通、投资持续升温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开始转入科学发展、全面进步的新阶段。
(一)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效益大幅提高
全市全年实现生产总值850.15亿元,增长13%,完成年度计划的100.4%,增长速度为近十年来最快。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均衡拉动,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5.6∶52.6∶41.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自2002年以来首次止跌回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3.21亿元,增长18.1%,完成年度计划的10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6.96亿元,增长17.1%,完成年度计划的101%;外贸进出口总额61.1亿美元,增长12.9%,完成年度计划的100.8%。财税收入大幅提高,一般预算收入42.49亿元,增长21.7%,完成年度预算的101.4%,增量、增幅均为14年来最大。其中税收收入完成31.7亿元,增长23.6%。工农业协调发展,工业总产值1744.11亿元,增长16.2%,完成年度计划的101.5%;农业总产值90.12亿元,增长3.5%,完成年度计划的100.5%。金融形势稳定,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161.65亿元和448.84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4.7%和6.1%;银行结汇收入36.87亿美元,增长26.7%。全市用电量突破100亿大关,达到106.9亿千瓦时,增长10.8%。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均达到或超过预期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控制在预期目标以内,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污染物排放量、安全生产等控制性指标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二)工业规模和效益同步发展,技术创新和品牌战略取得新成效
工业扩产增效工作加快推进,韩国SK聚苯乙烯项目和一批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投产,有效地促进工业经济规模扩张和效益提升。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60家,累计达到2107家,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069.26亿元,增长16.8%,完成年度计划的101.2%。印刷包装业、化工塑料业和纺织服装业快速增长,有力地推动了八大支柱产业继续壮大,完成产值782.36亿元,增长16.6%,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3.2%。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63.72%,比上年提高12.8个百分点。工业产销衔接良好,工业产品销售率96%。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259.53亿元,增长9.7%。民营经济活跃,民营经济增加值509.2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9.9%。工业经济带相关专业园区规划加紧推进,澄海玩具礼品、龙湖外砂潮式工艺毛织服装等产业集群建设不断推进,产业集聚程度进一步提高。
技术创新活跃,品牌战略稳步推进。全市新增1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新增24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92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7家。全市高新技术产品410个,增长0.76%;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77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15.9%,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新增国家专利申请4269件,增长16.9%;新增国家专利授权3065件,增长51.4%。新组建“国家火炬计划汕头龙湖输配电设备产业基地”、“广东省火炬计划医疗信息化特色产业基地”,全市共组建4个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基地和4个广东省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新组建5家省级工程研发中心,累计组建省级工程研发中心23家。品牌经济取得新成效,全市新增中国名牌产品2个、国家出口免检产品2个、国家免检产品4个,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件。企业上市融资步伐加快,宜华房地产、广东锆业成功上市,南洋电缆等一批民营企业申请上市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农村产业化进程加快,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07.74万亩,产量49.64万吨,比上年增长10.4%,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粮食生产责任制考评任务。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进一步推广应用,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五大优势农业区和特色农产品生产骨干基地加快向设施化、无公害化、反季节生产以及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方向发展。新认定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家(增至6家),汕头市农副产品批发中心市场通过国家“绿色市场”认证;大力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侨丰集团成功申报我省首个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参股项目,全市7个合作经济组织被列入省级示范单位,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1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为推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新生力量。积极推进“村账镇理”,有510个村社实施会计代理制,占总数的45.3%。认真实施农村安居工程,全年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1899户,累计达到6900户。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全年完成行政村通水泥路71个村121公里,完成里程数比上年增加117%。
(四)国内市场消费活跃,对外贸易总体平稳
市场持续畅旺,居民消费需求多样化,较高层次的消费群体、规模有所扩大,农村消费市场升温。批零贸易业、餐饮业分别增长17.7%和22.2%。商品销售总额763亿元,增长17%。商品房销售面积182.81万平方米,增长10.2%。高档品消费继续增长,汽车销售持续升温,有效拉动了市场消费。服务业加快发展,交通运输活跃,港口物流业快速增长,主要指标完成情况为近十年来最好水平。货物周转量36.83亿吨公里,增长13.9%;旅客周转量42.5亿人公里,增长17.4%;港口货物吞吐量2301万吨,增长14.2%;集装箱吞吐量59.4万标箱,增长34%。机场旅客吞吐量111.5万人,增长13.1%。会展、金融保险、证券、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接待旅游人数556.8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1.44亿元,分别增长11%和11.5%;邮电业务收入43.05亿元,增长4.9%。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355.24亿元,增长13.7%,增速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
外贸进出口平稳增长。全市外贸出口39.12亿美元,增长12.3%,完成年度计划的100.1%;进口21.98亿美元,增长13.9%,完成年度计划的102.2%。一般贸易出口25.68亿美元,增长11.4%;加工贸易出口13.18亿美元,增长13.9%。机电产品出口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出口11.28亿美元,增长23.6%。“大通关”建设有效推进,广澳港区被批准为国家一类口岸,口岸通关环境进一步改善。
(五)有效投资持续升温,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在4·25招商经贸活动和粤台经济技术交流会等经贸活动的推动下,我市投资持续升温,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第一季度的增长3.2%提高到全年增长17.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迅猛,完成投资105.84亿元,增长42.7%,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1.1%。更新改造步伐加快,全年投资16.86亿元,增长45.7%。加强投资项目的服务管理,全市新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预备、备案项目)590项,增长9.1%,计划总投资120.8亿元,增长19.9%;新开工项目250项,增长9.6%,计划总投资91.94亿元,增长40.4%;结转项目120项,总投资121.1亿元,增长7.2%。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8个,合同外资金额26571万美元,增长17.1%。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72亿美元,增长22.9%。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中山东路改造工程主干道全线通车,海滨路中段改造、海滨路西延、机场路改造等工程顺利实施,金砂路东延、庐山路等一批长期困扰城市交通的市政道路连接段建成投入使用,汕樟北路、天山北路续建等一批民心工程开工建设。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华能海门电厂一期1、2号机组项目不断推进,南澳华能风电场二期工程建成发电,珠池港区二期工程5个万吨级泊位通过国家验收,广澳港区2个5万吨级码头基本完成。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取得新进展。《韩江河口治理规划》获省批复,新津河及外砂河河口治理开发工程项目可研报告上报省发改委审批;广澳港区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和西防波堤正在加紧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30万吨级原油码头完成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汕头湾过海隧道开展前期论证工作;南澳跨海大桥、引韩供水、跨海电缆“三大跨海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争取同步推进厦深沿海铁路进汕头站联络线建设得到省的支持;广澳港区疏港铁路预可研通过专家评审。
(六)民生民安得到加强,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据抽样调查,中心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16元,增长7%;居民人均家庭消费性支出9987元,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4604元,增长4.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3.8%。2007年度全市小学、初中、高中招生人数分别为95228人、116383人和35789人,分别减少13.7%、增加2.9%和减少3.9%。适龄儿童入学率99.5%,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4.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54.2%,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招生3549人,减少13.7%。全市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0.04‰和5.22‰,均在省下达的人口控制指标以内。2007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数61109个,完成年度计划的101.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以内。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39325人、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70333人和失业保险人数352800人,分别增长3.3%、11.4%和0.7%。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85292人,增长20.4%,完成年度计划的114.8%。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272.43万人,参合率提高到87.6%。积极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努力解决我市68.22万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目前省已批复3批共解决14.9万人饮水安全工程项目,下达国家和省资金1477万元。澄海、潮阳、潮南和南澳用电与中心城区同网同价,有效地降低了这些地区的生产生活用电成本。安全生产形势稳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推进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安全生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万元生产总值安全生产综合指数下降5.6个百分点。大力开展玩具、食品等八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监管长效机制逐步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序推进,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
环境保护、旅游、文体卫、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民政、侨务、宗教等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
2007年,市有关职能部门和各区县党政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积极协调配合,围绕市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审定的发展目标,坚持“快速、主动、务实、创新”,致力“抓规划、抓投资、抓政策、抓改革、抓运行、抓服务”,努力促进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顺利实施。
1、加强规划协调。根据“三年打基础,五年大变化,十年大发展”和“建设粤东城镇群中心”的战略要求,围绕“大力发展新兴制造业、临港工业、综合服务业和现代效益农业,建设成为现代化港口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生态型海滨城市”的产业与城市定位,组织编制《汕头市“十年大发展”战略规划纲要》,把省对汕头发展的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写进纲要,在更新的视野、更高的层次上谋划汕头加快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积极配合省有关部门制订《加快粤东地区发展产业和重大建设项目规划》、《广东省东西北振兴计划》等规划,一批关系汕头长远发展的基础产业和港口、铁路、高速公路、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列入规划,为我市加快建设打下基础。
2、促进有效投资。加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积极做好对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和进口先进设备工业投资项目以及招商引资项目的跟踪服务,努力促进更多的重点建设项目竣工投产。继续做好项目的监督管理,确保重点建设项目资金、招标投标、建设管理规范运行。全力推进东部城市经济带项目、港口建设以及产业转移园区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
3、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制定实施《汕头市产业结构调整导向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措施,作为我市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引导投资方向、管理投资项目、制定和实施政策性措施的重要依据。认真做好省基础设施专项补助资金使用计划,研究提出省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的安排意见,制定实施《汕头市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及配套的5个专项资金实施细则,做到科学使用省专项资金,打好我市产业基础。
4、推进体制创新。根据国家、省有关政策和工作部署,借鉴先进城市的经验做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实施《汕头市经济体制改革“十一五”规划》(汕府办[2007]65号)、《汕头市2007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意见》(汕府办[2007]185号),加强改革的统筹协调和综合指导。稳步推进投资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政府投资项目多渠道筹资建设模式;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行政电子监察系统开通运行,对45个单位的行政审批事项实施电子监察,组织开展行政审批时限审核和提速承诺协调,为新年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提速”打下良好基础;建成行政服务中心,推进行政审批事务按照“一楼式”集中审批和“一站式”电子政务相结合模式运作。出台《贯彻实施广东省行政审批管理监督办法若干意见》(汕府办[2008]6号),加快推进行政审批监督法制化进程。
5、加强经济运行管理。认真组织完成2006年目标管理责任考核工作和2007年度目标管理责任的分解落实,按照科学发展观以及汕头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研究制订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评价经济工作绩效机制,加强对各区县、各行业的分类指导和管理。加强对制约经济运行问题的研究,积极协调、处置有关问题,通过市经济分析会、经济工作汇报会、专题报告等多渠道、多形式,向市委、市政府领导反映情况,提出决策参考意见。
6、强化协调服务。积极协调配合,全力做好向开行、中行融资工作。认真组织各类计划申报工作,争取国家、省支持,共获得上级主管部门下达中央国债等各类资金补助2.3亿元。加大对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服务,审批、核准、转报和组织实施了一批社会事业和高技术产业项目。协同有关部门开展国防动员指挥体制试点建设,组织国防经济潜力调查,抓好一批平战项目建设。
总体上,2007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良好,呈现经济升温、投资升温、工作升温的良好态势。同时,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仍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加快发展的压力增大,面临着一些矛盾和问题:经济发展速度效益水平偏低,公共财政保障能力不足;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缓慢,产业综合竞争力不强;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节能减排压力大;物价上涨压力大,部分居民生活比较困难;投资项目落地难、招商项目履约率偏低;受生产原材料涨价、流动资金紧缺、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国际贸易摩擦和政策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部分行业(企业)生产经营受制;经济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不高,投资软环境需进一步改善。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坚持在加快发展中积极化解。
二、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与措施
根据市第九次党代会、市委九届三次、四次全会和全省发展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建议我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0%;
——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2.3%;
——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1.6%;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降低4%;
——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8.5%;
——工业总产值增长15.8%;
——农业总产值增长2.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0%;
——外贸进出口增长13.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0%;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以内;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4%以内;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
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省委十届二次全会、市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继续解放思想,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着力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强化产业导向,围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竞争力这个目标,组织实施《汕头市产业结构调整导向意见》、《汕头市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促使政府资源向鼓励发展的产业倾斜,有效引导优化社会投资结构,加快推进工业扩产增效和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应对国家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有关政策,科学规划我市主体功能布局和产业发展布局,加快推进“三大经济带”和各类园区规划建设,推动产业和各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加快产业集群化进程。按照十年大发展规划的要求,推进石化基地、造船工业和现代物流等战略性产业规划的编制和修编,规划引进建设一批能带动我市整体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的重大项目特别是石化、能源、装备制造业等临港战略性产业大项目。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同时,着力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组织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服务业发展的意见》,促进传统服务业升级扩张,加快发展生产服务业,提升拓展生活服务业。加快发展物流、会展、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房地产、文化等现代服务业,运用先进技术和现代管理模式改造提升交通运输、商品批发和零售、旅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加强重点专业市场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创建名牌服务产品、名牌服务企业。引导服务企业向集镇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发展农村文化、教育、合作医疗服务网络。鼓励和支持国内外大企业在汕设立地区总部,培育发展“总部经济”。加快完善统计制度,改进统计方法,做到统计数据尽可能客观地反映我市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为各级各部门决策和制定政策提供真实和科学的依据。
推动自主创新。加强对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服务引导,积极组织各类科技项目申报和跟踪落实工作,充分利用国家、省的相关政策,推动我市产业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完善科技和产业服务支撑体系,加快我市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推动一批具有自主专利技术的项目孵化实施,促进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自主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优势行业和企业。引导和支持企业做好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商标注册、专利技术申请,发展壮大拥有中国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广东省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的企业群体,提升汕头作为“中国品牌经济城市”的综合实力。
推动节能减排。认真实施《汕头市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健全节能减排工作机制,加强目标责任考核,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专项规划,加强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严格控制产能过剩行业投资和高耗能、高耗水项目建设,促使企业节地、节水、节能降耗,实行清洁生产,确保全市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二)努力扩大有效投资,增强经济发展实力
加快推进重点项目的规划建设。按照“适度超前建设一批重点项目,适度超前规划一批事关汕头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适度超前论证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工业项目”的要求,做好重点项目的跟踪服务,切实有效地推动华能海门电厂一期1号、2号机组等52项续建投产工程和汕头市东部城市经济带新津河片区启动工程等48项新开工项目按计划实施。同时做好重点预备项目的前期论证和跟踪服务,加快推进华能海门电厂一期3号、4号机组项目、广澳港区西防波堤工程及30万吨级原油码头、帝远造船项目、宜华木业城二期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项目尽快动工建设。
强化项目融资服务。继续做好利用开行、中行贷款项目的管理和融资计划项目的跟踪落实,提高合同贷款的到位率和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率,积极推进汕樟北路改造工程、城市道路绿化工程等一批政府融资项目顺利实施。引导中小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提升企业信用和融资能力。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运用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等直接融资方式,筹集投资经营资金,加快企业发展。特别是要扶持指导有条件的企业通过上市融资等资本运作模式和利用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创业平台,加速做强做大企业。积极组织申报各类计划,争取国家和省的国债资金和各类财政性资金,支持我市的基础设施、公共事业、高技术产业化等领域的建设。
加强投资管理。认真实施《关于加强重点建设项目管理的通知》,建立并实施重点项目年度报告制度,落实重点建设项目鼓励措施,明确重点项目管理责任,推动重点工程建设管理的法制化、程序化、规范化。健全重点项目储备制度,提高重点项目规划、论证、报批工作组织化、规范化水平,充实持续扩大有效投资的项目储备。认真贯彻国务院、省政府有关规定,健全新开工项目管理联动机制,严格执行“八个必须”的开工条件,依法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依法健全和实施重大项目稽察监督制度。
(三)提高开放水平,推动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
努力扩大对外贸易。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产品出口,鼓励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扩大纺织服装、工艺玩具、机电等传统优势产品的出口,加快外贸结构转型升级。积极拓展俄罗斯、非洲、中亚及南美等新兴市场,巩固欧美等传统市场。积极应对国家政策调整,努力扩大国内急需的原材料和先进设备的进口。完善进出口服务,引导企业规避技术性贸易壁垒,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积极推进口岸一站式办公,提高口岸通关效率。
推动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服务管理,把扶植、支持民间投资创业和发展作为政府经济工作的重点,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环境。引导和支持民营经济进入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和金融服务等行业。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推动中小企业的技术和产品上档次、上水平,提高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大扶持力度,着力帮助企业解决融资、用地、用工等困难和问题。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扶持民营企业上市融资。
加强招商引资。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坚持利用外资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引进新项目与既有项目增资扩产相结合,加快招商从引资向选资转变,推进利用外资从传统制造业为主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主转变。着力引进国内外先进的产业和项目,积极吸引国际财团、跨国公司和国内有雄厚实力的企业来汕投资基础设施和临港产业,提高招商引资质量。认真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和签约项目跟踪负责制,明确落实各地、各部门的跟踪管理责任,建立招商引资动态通报制度和协调会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存在问题,保证招商引资责任落实、取得实效。
(四)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融合
加快农业产业化。加快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现代标准农田示范点,扶持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品牌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做精做优做强现代效益农业。加快台湾农产品集散中心和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扩大农业对外交流合作。健全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加强农业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储运、营销和城镇社区服务为主业的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近向二、三产业转移。
加快农村城镇化。把建设粤东城镇群中心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重点推进农村道路、生活饮用水、农村沼气等设施的建设改造。抓紧编制完善区(县)、镇和村级规划,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园区建设,增强城镇和园区的综合服务功能,推动农村人口、资本、技术向城镇和园区集聚,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积极落实各项涉农政策。进一步落实好涉农各项政策措施,推进“村账镇理”。加强产业化扶贫、智力扶贫,构建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继续组织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自主创业和转移就业。
(五)加强综合协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积极实施“十项民心工程”,切实解决就业难、住房难、饮水难、看病难、入学难、行路难等问题。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解决低收入群体生活困难问题。加强对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对粮食、食用油、猪肉等主要农产品和成品油等重要物资的市场监测和分析预测,做好储备,保障市场供应,确保不出现断档脱销,控制物价上涨,维护社会稳定。
加快发展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做好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相关配套工作,加快农村校舍(改危补弱)改造工程建设。积极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力争2008年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到62%以上。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重点抓好广东省粤东高级技工学校扩建工程、汕头市高级技工学校创建国家重点技工学校等项目,继续推进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医疗救治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力争2008年全市新型农村医疗覆盖率达96%以上。继续推进公共文化体系特别是乡镇(街道)文化站和社区文化室建设,鼓励社区、企业、学校办文化。拓宽文化投资渠道,促进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文化载体融合,努力培育汕头文化品牌,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
加强人口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考核制度,落实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层级动态责任,提高计划生育服务水平,依法稳定低生育率,促进优生优育。加强生态和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龙珠水质净化厂技改扩建工程等一批重点环保、生态、园林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打好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整改攻坚战。加强环境敏感地区和污染性的“五小企业”的综合整治,改善区域环境。
加强公共安全建设。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平台和防灾减灾预警系统,完善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强化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确保圆满实现全市安全生产目标。
(六)推进改革创新,促进形成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研究制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评价指标体系。按照十年大发展规划的战略目标任务要求和市委创建好班子活动以及创建文明城市考核的要求,建立科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量化评估方法,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标和要求转化为可考核的客观标准,形成正确的评价导向,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确保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到实处。
加快形成与主体功能区相适应的发展机制。根据我市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标准,加快划定我市具体功能区的“红线”,明确功能定位,研究制定分类管理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境等政策,通过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实现各类主体功能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认真贯彻实施《广东省行政审批管理监督办法》(粤府令第118号),抓紧研究起草全市2008年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启动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审批事项,推进行政执法职权公开透明运行;完善市行政电子监察系统,推动行政服务中心规范高效运作。积极发展电子政务,推行“网上审批”、“并联审批”和“集中审批”。
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开放式的行业投资准入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积极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特许授权专业投资机构建设、经营,推进城市资源资本化,资本运营专业化,切实提高政府投资和可支配资源的使用效率。
积极推动粤东发展协调合作。进一步完善粤东四市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关系粤东各市加快发展的重大问题,推动粤东四市合作项目的落实,努力增强汕头作为粤东城镇群中心的城市功能。
(七)加强经济运行管理,促进又好又快发展
依法加强经济管理。完善全市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加大对经济户口和无证无照经营的清理力度。落实协税护税责任制,健全税源管理与监控机制,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努力提高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以及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实现财税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加强土地和房地产市场管理,提高城市土地开发利用效率。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管理,严厉打击制假、售假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行为。
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控。进一步健全经济运行分析例会制度,及时跟踪并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及时了解国家税收、信贷等宏观政策调整和国内外市场变化动态,研究对策,积极应对,加强指导,有效推动发展计划的顺利实施。
加强对发展的综合评价。科学制定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指标,进一步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促进今年各项发展目标的完成。组织开展“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对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后期工作意见。
各位代表,2008年是我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力争提前实现“十年大发展”第一阶段奋斗目标的重要一年,既面临有利的发展环境,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做好各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发展全局,认真落实市第九次党代会和市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为实现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