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澳县人大常委会结合工作实际,针对选题不够精准、代表不善监督、监督效果不够理想等基层人大监督工作中经常面临的问题,在提升代表监督能力、强化精准监督、创新监督方法方式上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 、练好内功,提升监督能力
代表的监督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监督的质量。加强学习,增强本领,是依法履行职责、做好人大工作的需要。近年来,南澳县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把加强代表思想政治建设、提高代表素质能力摆在突出位置,为代表依法履职、开展监督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升代表政治理论素养。“线上”主要以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为阵地,开设“党史小知识”“党史中的人大历程”等专题栏目,引导代表牢记使命担当,以实际行动为党分忧、为民代言。“线下”主要通过举办集中培训、代表小组学习、个人自学等方式,组织代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认真学习贯彻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使代表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代表履职的正确政治方向。
二是增强履职责任意识。通过常态化邀请代表列席人大常委会会议,有计划安排代表参加视察、执法检查等监督活动,推荐和组织代表旁听法院庭审等活动,以及民生实事人大代表票决制等参与决策的方式,激发代表履职积极性。通过搭建代表联络站等履职平台,密切代表与群众的联系,开展代表述职等活动,使人大代表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是提高依法履职能力。近年来,举办了4期专题培训,重点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讲解了宪法、选举法、代表法和民法典等重要法律,以提高代表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同时还开展人大干部队伍政治能力业务能力全员培训,通过常委会主任带头授课、邀请专家学者授课以及各部门领导干部上讲台开展业务培训等形式,教会代表如何审议工作报告、审查和批准预算,如何提出议案和建议、更好开展监督活动,有效提高代表依法履职能力和工作水平,切实发挥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
二、精准选题,瞄准问题靶心
人大监督工作涉及方方面面,要做好监督这篇大文章,坚持问题导向是关键,只有突出监督重点,做到精准发力,监督才能富有成效。为有效破解长期以来监督议题选择随意性大、精准度不高、实效性不强等问题,南澳县人大拒绝闭门造车、坐而论道,而是起而行之,坚持到基层一线、到群众中去,全方位、多渠道了解情况,听取呼声,确保确定的监督事项紧贴发展大局和中心工作,紧扣民生热点和社会难点问题。
一是推动人大代表票决制实施。近年来,南澳县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人大代表票决制,使民生实事由“政府自己定自己办”转变为“群众提、代表决、政府办、人大评”,通过公开征集人大代表和社会各界的意见,靶向瞄准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民生“短板”、社会“痛点”,找到了全县干部群众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票决制实施以来,随着交通便民工程、城乡居民保障提升工程、消除影响群众行车安全的边沟路隐患、全面实施“汕头呼援通”南澳智慧养老服务等一项项民生实事项目落地见效,这种“一起商讨”的氛围,实实在在让群众感受到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是发挥联络站“民意窗”的作用。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代表联络站联系桥梁、民意窗口等作用,县人大坚持以群众实际需求为导向,不再局限于站内“坐班”,积极探索流动代表联络站模式,把代表联络站延伸到渔船、养殖场、地头田间,将“民意窗口”前置至生产一线,通过“固定+流动”“接待+活动”等多种方式,充分听取群众心声,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帮助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和问题。仅今年主题活动期间,我县有102人次各级人大代表进站开展活动,接待选民群众65人次,收集意见建议23条并转交县政府有关部门处理,下来,县人大常委会将对这些意见建议落实情况适时开展监督,确保“件件有落实”。
三是畅通“代表直通车”通道。“代表直通车”平台是闭会期间人大代表建议随时提随时办、急提急办的绿色通道,相较于代表联络站平台,更注重“快”为先、重大问题为先。近年来,我县“代表直通车”平台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闭会期间,余金松等后宅代表团的代表们通过“代表直通车”平台,向县人大常委会提出了《关于新建殡仪馆告别大厅的建议》。收到该建议后,县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在调研确认后及时将建议转交县政府办理,经过多次协调、多次监督推动,县殡仪服务中心终于建成投入使用,这个备受全县人民关注的“急难盼愁”“久而未解”问题终于落地生效,受到广大代表和群众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三、多措并举,增强监督实效
监督是手段,解决问题才是目的。为了更好提升监督实效,县人大常委会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原则,紧紧围绕有效监督积极探索,不断活化方式,打好组合拳,以“三种模式两个注重”为抓手,不断提升监督质效。
一是开展联动监督模式。为有效整合各级人大的力量,发挥各自的优势,近年来,县人大常委会持续开展“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活动,围绕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水污染防治、深入推进爱国卫生工作等主题,组织各级人大代表联动监督,有效提高了监督的广度和深度,提升监督效能,让监督落地实处,真正推动解决了一批热点难点问题。
二是开展长效监督模式。对一些重点工作、长期推进的工作,坚持持续开展监督。例如,县人大常委会坚持紧扣环境保护,持续问效,近年来每年围绕不同的监督重点,先后对水污染防治、城乡垃圾分类处理、岸线资源保护管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城乡环境卫生保洁、后宅东西畔大坑整治等情况开展监督,为海岛“海蓝、沙净、湾美”的生态环境撑起保护伞,助推南澳生态文明建设。连续三年开展扫黑除恶的专项检查和跟踪检查,有效督促维护了南澳社会的稳定。
三是开展“监督+n”模式。坚持“致广大而尽精微”,围绕全县中心工作,改变以往传统监督模式,以“监督+n”模式从一个个监督“小切口”入手,落实落细、见微知著。近年来,县人大常委会多次选派代表参与创文监督考核组,以“监督+创文”的方式推动我县创文工作提质升级;多次选派代表参与庭审,以“监督+审判”模式,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疫情期间,代表们就近就地投入疫情防控工作,在具体防控工作中开展监督,发现问题更具针对性,还能现场监督现场解决,以“监督+防疫”模式推动我县筑牢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监督+n”模式寓支持于监督之中,把各种“小切口”监督好,积小胜为大胜,做细做实做优监督这篇“大文章”。
四是注重财经监督。把加强和改进预决算审查监督和国有资产管理监督作为新时代人大财经监督的重要任务,全力推进全口径财政预算审查监督,加强对预算编制、预算调整、预算执行、决算、预算绩效、政府债务、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等方面的审查监督,有效维护了财政预算严肃性和权威性,提升了预算管理水平和政策实施效果。
五是注重法治监督。充分发挥人大在推进依法治县中的监督职能,专题听取县政府关于2021年法治政府建设情况的报告,首次听取县监委关于开展安全生产领域监察监督情况的报告,开展对公安机关关于禁毒工作和司法机关关于“社区司法矫正”的工作检查,听取和审议2021年备案审查工作情况的报告,推进法治南澳建设。
(南澳县人大常委会供稿)
本网站由 汕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办 汕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承办 联系邮箱:master@strd.gov.cn
备案号:粤ICP备2025404888号-1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389号 技术支持:开普云 网站地图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