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建议(原议案第23号)的答复
创建时间:
2007-12-17 00:00
来源:
汕头港区水域广阔,周边浅海滩涂资源丰富,历史以来是我市人民群众从事水产养殖的天然场所,港区南岸有近2000多亩澳头养蟹基地,西部是三屿围养虾场,面积近1万多亩,西北部为牛田洋养殖基地,面积约3.5万亩。港区分支支流的濠江两岸,养殖场地星罗棋布,面积达2万多亩。汕头港区有“韩、榕、练”三江在此汇合,水质肥沃、浮游生物丰富,且港区水系及周边海区海水年平均表层温度21.1℃,年平均表层盐度31.5‰,长年温盐差较小,不但为我市发展海水养殖创造了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而且为鱼、虾、蟹等海洋生物的索饵、洄游,生殖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在每年的不同季节,有大量的鳗鱼苗、蟹苗、虾苗及其它鱼苗从近海进入汕头港及濠江,为捕苗者及养殖生产者提供近亿元的财富。目前,靠港区水系从事养殖生产的三屿围、牛田洋、濠江区已初步形成了以青蟹、江蓠、对虾、贝类为特色养殖品种的生产格局,如主要分布于濠江两岸及汕头港南岸的滩涂,已创办了年产值超千万元的万亩连片江蓠养殖示范基地。规划发展了以葛澳片区、河浦片区、磊口片区、三屿片区和牛田洋片区为主的青蟹对虾养殖基地,对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丰富人民群众的菜篮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梅溪大闸等处的断流,使汕头港区水系水质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出现了很多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市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一是汕头港区海水比重偏高,海水养殖物产量、质量明显下降,经济损失巨大。梅溪大闸下流,有牛田洋、三屿围、濠江等超8万亩青蟹、对虾、贝类、鱼类及江蓠养殖品种,过去由于常年有来自韩江的水流进行调节,港区水系盐度适中,养殖物生长快、病害少、产量高、产值高,尤其是青蟹扬名海内外,每公斤销售价比周边地区高出8-10元。但现在淡水注入量偏少,不但港区水质盐度偏高,而且水流交换速度缓慢,水质经常恶化,使青蟹、对虾、贝类、鱼类等养殖物病害四季发生,生长受阻,品质下降,养殖成活率不足10% ,甚至有的优质品种如濠江赤沙蚶、薄壳等已不复存在;澳头青蟹、牛田洋青蟹全年均有大规模死亡现象发生,经济损失惨重,养殖者叫苦连天。
二是渔业资源,尤其是种苗资源锐减。有溯河特性的自然种苗,如青蟹苗、鳗鱼苗等已没有明显的生产讯期。据渔民反映,现在港区自然种苗资源量不到以前的五分之一至十分之一,如过去靠纳潮进苗的鱼池,现在几乎都要进行人工投苗才能生产,否则是一潭“白水”但投苗后经常也是一无所获。
汕头港区水域水质日趋咸化,不仅导致港区水质与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更严重的是将断绝近2万户以港区水域养殖、捕捞谋生农(渔)民的生路,成为我市潜在的一大不稳定因素。因此,强烈呼吁市政府引起高度重视,抓紧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对汕头港上游水系断流的原因进行专项调研,有的放矢落实引淡压咸措施;尤其要把同上游梅溪大闸协调工作的直接责任具体落实到某一相关职能部门,要求梅溪大闸担负起调节下流水域水质咸度的职能,在非洪涝时节适当开闸放流,缓解下游海区之急需,改善汕头港区水系的水质与生态环境,以拯救依托港区水域谋生者于燃眉,维护一方社会稳定。
汕头市水利局
2007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