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建议(原议案第55号)的答复
创建时间:
2007-12-17 00:00
来源:
汕头农业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在我国经济技术高速发展的现阶段却落后了,主要问题如下:
1.农业的整体素质水平不高,未能有效支撑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2.人多地少,难以发展规模农业;又未能利用气候条件等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3.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不够突出,农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生产尚未形成整体的联动效益;
4.农产品加工流通滞后,农业附加值不高;二、三产业不发达,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民增收渠道不宽;
5.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放不当,水资源受到较大的污染,严重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
6.农民现代农业意识薄弱,良种和技术推广投入不足,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缓慢,农产品附加值低;
7.虽然我市已有一批种养基地已获得无公害认证,但多数未能按无公害种养规范操作,食品安全问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市场上少见无公害品牌农副产品供应。
我们认为,开创“白色农业”是推动汕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白色农业以微生物发酵工程为基础,目前已初步形成六项产业:微生物饲料、微生物肥料、微生物农兽药、微生物食物、微生物能源、微生物生态环境保护剂。
开创白色农业,将“二维结构”的传统农业,变革成为植物、动物、微生物资源组成的“三维结构”新型农业。 “三维结构”新农业---植物种植业、动物养殖业、微生物发酵转化业,由微生物充分利用每年产生的50-60%的农业废弃物,将其转化为饲料、食物及工业原料,变废为宝。此外,发展白色农业的微生物肥料和农药,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减轻环境污染和农产品残留,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符合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计。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称“白色农业”的产业化是第六次产业革命。显然,发展“白色农业”,可以避开我市“人多地少”等无法解决的问题,发挥气候条件好、农民精耕细作等优势,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实现提高农副产品价值、农民增加收入,实现农村文明,是解决我市农业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我市一批企业在该领域做了大量工作,例如我市爱迪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在微生物饲料、微生物肥料、微生物农兽药、微生物食品、微生物生态环境保护剂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汕头果菜研究中心、农业局土肥站、白沙禽畜良种所等多家农业科研机构、汕头市环卫所和多家无公害种养基地合作,在水果、蔬菜、食用菌、花卉等作物的种植,虫害生物防治,水产养殖,畜禽养殖,生物除臭等领域取得了多项成果,已经具备了大面积示范和推广的条件。
因此,我们希望:
⒈ 市政府应尽快制定发展白色农业的优惠政策,保障白色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同时,建立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一体化的发展新体制及其高效率的运行机制。
⒉ 制定我市白色农业长远规划和近期计划,或将开创“白色农业”纳入“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和《粤东地区产业发展与重大项目规划》,明确发展重点与发展目标。
⒊ 领导挂帅,建立示范推广体系。选择条件较好和有代表性的村镇,进行全方位示范推广,内容包括:
⑴ 水果、蔬菜、水稻等农作物无公害种植示范推广; ⑵ 虾、蟹等水产品无公害养殖示范推广; ⑶ 猪、鸡等畜禽无公害养殖示范推广; ⑷ 生活垃圾无害化再利用示范推广; ⑸ 有机废弃物经微生物处理转化为良好饲料或肥料的示范推广;⑹ 微生物菌剂对虫害的防治示范推广;⑺ 微生物菌肥对退化土壤修复的示范推广;⑻ 秸秆生化处理再还田的示范推广;⑼ 农村沟渠净化除臭的示范推广; ⑽ 单细胞蛋白开发生产的示范推广等等。
⒋ 加强协作攻关。组织科研、教学、生产部门的技术力量联合攻关,以便有更多的白色农业产品投放市场,发挥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汕头市农业局
2007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