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大会机构 大会议程 文件公告 会议要闻 议案建议 代表风采 图片新闻
所在位置: 首页 > 文件公告
汕头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创建时间:2011-03-03 00:00 来源:汕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1222在汕头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汕头市发展和改革局局  陈向光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作关于汕头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0年,我市各级各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九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以实施《汕头市落实科学发展赶超进位工作方案》为抓手,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扩大投资、扩大消费、扩大出口,全市经济呈现出持续上扬、稳中加快的良好态势。经初步核算,全市GDP完成1203.25亿元,增长13.7%,高于年初12.0%的计划增长目标,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亿元,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678.14亿元,增长16.1%;第三产业增加值461.11亿元,增长11.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总量指标基本达到或超过预期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二氧化硫排放量均控制在预期目标以内。

(一)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117.38亿元,增长5.2%,完成年度预期目标的112.5%。加速推进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项目,整治农田受益面积18.76万亩,其中高标准建设改造农田7.8万亩,一批村镇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根本性改造。积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全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08.51万亩,粮食总产量49.03万吨,蔬菜播种面积66.33万亩,总产量143.12万吨,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粮食生产任务。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增省级以上龙头企业3家,累计达到11家,新增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37个,累计157个。农业园区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在已有6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基础设施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启动规划建设10个蔬菜、花卉、水果、生猪等地方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累计达到20个,现代农业园区的集聚辐射功能明显增强。

(二)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642.15亿元,增长16.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8.4亿元,增长17.8%,完成年度预期目标的105.4%;完成工业增加值629.2亿元,增长16.8%。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2.7%。工业产品销售同步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814.2亿元,比增17.9%,其中,集体企业、三资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大中型企业分别增长34.7%18.9%29.3%13.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持续攀升,利润总额大幅度提高。支柱产业支撑作用突出,机械装备、化工塑料等产业增幅超20%以上。民营企业保持快速增长,所占比重高达62%半壁江山地位进一步巩固。工业用电稳中趋快,全市工业用电量83.36亿千瓦时,增长14.7%,增幅比2009年提高7个百分点。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万元GDP能耗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进一步下降,均完成省下达的控制目标。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全市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GDP比重0.44%,比上年提高0.04个百分点。国家级高新企业增至115家,比2009年增加34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长17%,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6.8%。获得科技成果69项,其中达到或超过国内先进水平63项。国家专利申请、国家专利授权分别为9592件、5718,分别增长43.6%5.9%。切实落实商标带动战略,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件、广东省著名商标23件,商标注册量、驰(著)名商标拥有量继续位居全省地级市前列。

(三)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对外开放成效明显。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0.41亿元,增长25.8%,增幅保持在全省平均水平之上,完成年度预期目标的104.7%。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四行业全面增长,其中零售业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例高达88.9%,增长25.8%。完成货物周转量101.98亿吨公里,增长27.7%。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完成3509.5万吨、93.5万标箱,分别增长13.2%14%。机场旅客吞吐量172.8万人次,增长36.4%。实现邮电业务收入47.35亿元,增长4.4%。接待过夜旅游者782.2万人次,增长15%。市场物价稳中有升,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3.1%,与全省平均涨幅持平,低于全国平均涨幅0.2个百分点。

全市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73.64亿美元,增长22.2%,完成年度预期目标的122.1%。外贸出口49.35亿美元,增长22.9%,完成年度预期目标的122.6%。进口24.30亿美元,增长20.8%,完成年度预期目标的120.9%。传统优势产品出口幅度加大,服装及衣着附件、玩具、电线电缆等增长幅度继续保持在两位数,高新、机电产品出口分别增长26.1%26.3%,比全省同期同类产品出口增幅分别高0.3个百分点和0.1个百分点。对香港、美国、欧盟、东盟的出口仍保持在较高增长水平,合计出口占同期全市出口总值比重超过六成。走出去战略取得新成效,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实现内源型经济与外源型经济同步发展。2010年,全市新增境外投资企业18家,投资总额1.53亿美元,是2009年投资总额的10倍多。宜华木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广东东方锆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在美国和澳大利亚设立全资子公司。

(四)社会投资持续升温,重点建设有效推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61.68亿元,增长23.9%,增幅比2009年提高12.2个百分点,完成年度预期目标的104.8%。投资结构有所改善,第三产业投资增长较快。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1.86亿元、178.72亿元和181.09亿元,分别下降4.7%和增长14.8%34.8%,第三产业投资超过第二产业投资成为全市投资的主力军。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完成投资49.31亿元,增长29.4%。商品房施工面积和销售面积为638.83万平方米和162.99万平方米,分别增长20.5%和24.0%。商品房销售额69.6亿元,增长45.2%。全市实际吸收外资金额2.56亿美元,为近十年来的最好水平,增长25.2%。新增上市企业9家,累计达到16家,总数列全省第3位。山洽会侨博会海博会等经贸活动签约、引进了一批战略投资者和重大投资项目,为推动新一轮投资热潮打下良好基础。

2010年,全市125项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89.13亿元,完成年度投资101.83亿元,为历年之最,比2009年增加29.7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56.3%,比2009年提高了6.3个百分点。其中,华能南澳东岛风电、潮阳区城市防洪工程、粤东环境应急监控中心、潮南区峡山和两英及南澳三个污水处理厂等14个项目竣工投产。东海岸新城新津河口治理及综合开发、华能海门电厂34号机组、南澳大桥、厦深铁路汕头段等项目强势推进。汕头港广澳港区联检大楼、南澳岛引韩供水工程和保障性廉租住房等项目开工建设。汕头至揭西高速公路、粤东煤炭中转基地、广澳港区5万吨级石化码头和揭东至惠来高速公路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

(五)财税收入再创新高,金融运行保持稳健。在经济企稳回升势头增强、2009年同期基数较低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我市财税收入增长较快。全市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2.65亿元,增长24.1%,完成年度预期目标的108.4%,得益率由2009年的5.65%提高到6.07%。其中,税收收入51.77亿元,增长24.3%,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达71.3%。积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惠及民生民安的公共安全、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以及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方面的支出力度加大,占全部支出的53.15%。金融市场运转稳定,年末资金呈现净投放态势。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873.03亿元和661.52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5.4%16.0%。信贷资金对重点领域支持力度加大,城市建设、重点企业生产、工业等领域贷款规模明显增加。

(六)民生建设有序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中心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79元,增长1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518元,增长16.6%。就业岗位有所增加。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数8.29万人,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5%;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2.04万人,转移就业7.5万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六项社保基金共征收27.25亿元,比增22.6%;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覆盖率分别为39.8%86.6%。各类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5.3%,同比提高14.2个百分点;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学率达87.56%,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97%,完成省下达我市高中阶段招生计划。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325.36万人,参合率达99.02%,每万人口医师数达13人,增长22%。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推进。年末总人口514.62万人,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9.544.77,均在省下达的控制指标内。环境保护、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旅游、侨务、宗教等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

(七)各项改革逐步深化,体制机制不断创新。行政领域改革加快推进,按职能有机统一和推进大部制的要求,对职能相近的机构进行整合和归并,初步形成大部制政府组织架构。开展第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综合信息系统建设,46个单位461项行政审批事项纳入行政电子监察系统,实现省、市、区县和部分街道(镇)四级联网,审批事项提速基本实现三四三目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在南澳县实行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工作,争取按60%覆盖面逐步向全市推开。扎实推进富县强镇改革,切实扩大区(县)政府管理权限,增强基层政府履行职责能力。其他财税金融、城乡发展、文化体制和社会管理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

围绕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审定的发展目标,全市发展改革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赶超进位的总体要求,注重改革创新和结构调整,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努力促进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顺利实施。

——全力加强经济运行管理。编制《汕头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加强对年度计划执行情况的跟踪检查,及时提出对策建议;建立《汕头市经济监测预警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经济运行的动态监测分析,编制《汕头市经济监测预警信息专报》,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制订全市落实科学发展赶超进位工作方案,积极推动全市赶超进位工作开展。联合市委组织部和市统计局研究起草《汕头市2010年落实科学发展赶超进位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关量化评估细则》,进一步完善经济目标管理绩效考评机制,并着手组织实施考核工作。

——全力加强重点规划和战略研究。综合分析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认真研究国家宏观经济动态及产业政策,编写《汕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研究起草《关于加强和改进规划工作的意见》(汕府办〔2010135号),推进四规融合;积极配合国家、省有关部门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海峡西岸地区发展规划》等规划,使汕头城市发展定位在国家和省规划中得到体现;加强与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沟通汇报,全力以赴争取汕头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根据市委九届九次全会关于幸福汕头的总体要求,研究制订《幸福汕头评价指标体系(讨论稿)》。

——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编制《汕头市2010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起草《汕头市重点项目建设工作责任制度》及配套的《汕头市重点项目建设工作责任分工》方案,完善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作责任分解体系,推动重点项目加快实施;研究起草《汕头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规定》,规范政府投资管理。做好政府融资开行、中行贷款项目的跟踪、审批和融资计划管理工作。

——全力争取项目建设资金。加强汇报衔接沟通,争取国家和省对我市各项建设的政策资金支持。2010年共争取到扩内需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及中央预算内项目约120,项目总投资32亿元,争取到中央补助资金近3亿元;创新引资模式,编写《重点招商项目的基本思路》,突出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招商,有针对性地加强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华润(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央企的沟通联系,洽谈合作项目,拟订合作框架协议,并在山洽会期间顺利签约。

——全力加快结构调整优化。开展《汕头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汕头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2011-2020)》编制,积极引导服务业有序发展;研究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现代服务业提速和优势传统产业提升三大计划,启动编制蓝色海洋综合开发计划,着力强化现代产业支撑能力;组织申报省现代产业500强重点培育项目,全市共有17个项目入选,项目总投资61.49亿元。

——全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在统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推进教育、卫生、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公共事业体制的同时,积极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新路子;积极推进富县强镇事权改革,拟订下放管理事项目录,进一步推动简政放权,增强基层经济发展活力;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牵头监察局、法制局研究起草《汕头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重点工作实施方案(20102012年)》(汕府办[201083号)和《汕头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优化方案》(汕府办[2010100号),并对第四轮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清理,推动项目审批提速提效。

总体上看,2010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良好,发展前景令人鼓舞。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一是区域竞争压力不断增大。我市经济发展处在绝对速度提升、相对速度较慢的状态,从省2009年落实科学发展观考核情况看,我市发展面临着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不进则退,甚至小进亦退的激烈竞争形势,加快发展的压力进一步增大。二是产业结构调整任务仍较艰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有待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投资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十分繁重,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城市管理中仍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顽症。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与措施

2011年是汕头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也是实现五年大变化的收官之年,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既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形势,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从发展环境看,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尚未完全消除,世界经济回升基础仍不够稳固,实现全面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国内经济虽然快速回升,但面临的外部需求依然严峻,内生动力还不强。我市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十分繁重。但也要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更多有利条件。从外部支持看,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压力正在转化为新一轮科技创新的动力,有利于我市突破传统产业的瓶颈制约,转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央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政策,正式启动新一轮产业振兴计划,特别是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为我市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机遇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以及CEPAECPA的实施,有利于我市在粤港澳台经贸合作中谋求更大发展空间。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加快,也将成为我市工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推力。从自身条件看,我市被明确纳入国家主体功能区重点开发区域,海峡西岸经济区南翼中心城市、广东省建设海洋强省试点城市,以及全力争取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进一步强化了我市在国家、省层面的战略定位。特区扩围有利于破解一市两法问题,为汕头先行先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同时,经过十一五持续较快发展,我市经济逐步进入新的发展层面,规模经济效应逐步显现,新的发展张力正在凸现,新的发展势能正在集聚,为十二五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市委、市政府谋划了包括珠港新城、濠江新城、东海岸新城、西部生态新城和中国锆城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并积极寻求与战略投资者的合作,全力推进四大产业计划实施,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全市上下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市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以建设幸福汕头为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狠抓开局之年,谋划五年发展,努力推动汕头跨越式发展,确保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根据市委九届十次全会和全省发展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建议2011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0%

——工业增加值增长14.0%

——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8.0%

——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0%

——工业总产值增长14.0%

——农业总产值增长3.0%

——批零销售额和住宿餐饮营业额增长23.0%

——外贸出口增长18.0%

——外贸进口增长25.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8.0%

——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0.55%

——实际吸收外商投资总额增长35.0%

——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完成省下达的控制目标;

——人口自然增长7

——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4.0%左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5%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0%

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必须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着力强化细化经济运行管理,确保完成发展目标任务

按照奋力赶超、提速争先的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宏观调控手段,巩固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确保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预期目标任务。

一是创新工作推进机制。围绕确保全市GDP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00亿以上的目标,在工作任务的分解安排和推进落实上有所创新。结合省落实科学发展赶超进位考核工作要求,分解全年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和重点项目,落实部门、区(县)和各项目建设单位责任制,按照时间倒逼计划,目标倒逼责任的要求,倒排任务,倒排时间,倒排进度,逐季、逐月分解落实,以任务的具体化促进工作的责任化。依据《汕头市2010年落实科学发展赶超进位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关量化评估细则》,加强动态跟踪考核,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推动各项重点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二是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认真落实《汕头市经济监测预警联席会议制度》,完善经济运行监测分析手段,建立与市直部门、行业协会、重点企业的信息收集制度,力求准确研判形势,掌握动态情况,加强对各区县和各行业领域的分类指导,不断提高经济管理的调控水平。三是加强经济基础管理工作。密切跟踪统计口径的变化,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衔接,争取上级部门对我市经济发展的了解与支持,促进各项经济指标的评估与认定。完善部门统计制度,加强规模以上工业和金融保险、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第三产业的基础数据统计,努力实现经济的有效增长。加大财源培植力度,强化综合治税措施,增加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促进财税与经济协调增长。

(二)着力实施投资拉动战略,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进一步加大投融资力度,创新项目推进机制,多管齐下强势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00亿元以上,提升经济发展支撑力。

一是加强在建项目管理。今年安排了143个项目作为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1063.7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20.88亿元。这些项目的建设和投产,不仅可以有效增加投资,而且对改善投资环境,加快经济发展将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所有项目按照项目化、时间表、责任人的思路,采取图上作业的办法,制订详细工作计划和形象进度表,确定时间节点、倒排建设工期,梳理出需要市统一协调解决的问题、需要多部门协同配合的事项和时间要求,健全督查通报制度,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特别是加强对红星美凯龙综合开发、华能海门电厂34号机组、汕揭梅高速公路汕头段、厦深铁路汕头段、粤东煤炭中转基地、广澳港区防波堤工程和核级海绵锆及复合氧化锆等重点项目的协调督促,加快建设进度,力争尽快形成大规模的实物工作量。加大濠江新城、汕头港广澳港区二期工程、珠港新城和城市商业综合体等预备项目的前期工作力度,尽快完成项目报批相关手续和开工建设准备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二是推进一批项目新开工。切实抓好大型投资项目的落实,对于去年引进的几个大型央企投资项目,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部门责任,确保今年上半年全面动工建设。全面清理中央、省、市原定投资但尚未动工的建设项目和去年山洽会侨博会海博会的签约项目,切实做好跟踪落实工作,促进项目履约、资金到位和开工建设。与此同时,密切跟踪了解国家、省相关政策动态,针对上级重点扶持发展领域和行业,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大平常性汇报衔接工作力度,确保我市境内的高速公路、港口设施、城市交通和能源电力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增强投资后劲。三是加大项目谋划力度。按照产业优化升级、中心城市功能提升的要求,谋划和培育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重大产业项目,努力做深做细前期工作,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和省的规划盘子,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四是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充分发挥央企和国内外大型企业、本地民资和海内外潮商三种资源作用,调整引资结构,提高引资质量,努力引进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业关联度高、功能性强、支撑作用大的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重大基础设施、民生公益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积极参加与央企、大型民企、世界500强企业三次大型招商活动,强力推动与国内外500强企业及央企的战略合作,力争招商引资有新突破。五是破解要素瓶颈制约。坚持多腿走路,综合化解,以特区扩围为契机,切实做好向上争取、集约利用、闲置盘活、开发整理、搬迁置换文章,努力争取更多的用地指标,挖掘更多的用地空间,确保新一轮经济发展的空间需求。同时,用足用好国家政策,多方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整合盘活城市各种优质资源;创新银政企合作方式,形成多方合作的融资新架构;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上市融资,支持已上市企业再融资。六是努力扩大民间投资。拓宽民间投资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以并购、参股等多种方式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参与发展民生社会事业。

(三)着力推进内需与外需“双扩大”,促进内源经济和外源经济协调发展

贯彻落实国家、省扩大内需战略,积极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促进内外需协调发展。一是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提高居民工资收入水平,完善收入分配和工资指导政策,着力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提高社会消费预期和信心。二是拓展消费空间。继续完善商贸流通体系,扩大商业网点覆盖范围,积极吸引外来消费。继续推进家电、摩托车、汽车下乡等工作,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积极发展新型消费模式,稳定扩大汽车、住房、文化、旅游等热点消费,努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三是改善消费环境。落实鼓励消费的政策,健全市场体系和信用体系,加强价格调控监管,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创建安全、放心、便捷的消费环境。

充分发挥特区、对台、侨乡和港口优势,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务实推进区域合作,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大范围促进对外开放。一是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型升级,积极引导企业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档次、附加值和竞争力,努力扩大外贸出口。大力发展进口贸易,创造良好大通关环境,建立区域性进口商品集散地,增加高端技术和高端加工设备进口,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提升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二是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继续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实现互利互惠和共同发展。努力挖掘内销市场,提高汕货知名度,抢占国内市场份额。三是提升经济合作水平。主动融入珠三角改革发展,加快推进产业与劳动力双转移。积极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争取享受海西经济区各项优惠政策。拓展与东盟经贸合作,研究CEPAECFA框架下深化与香港、澳门、台湾合作共赢新方式,全力推进粤台合作南山湾科技园、粤台物流园区、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建设步伐,努力争取建设南澳两岸合作示范区。加强与粤东地区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加快汕潮揭同城化建设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四)着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现代产业综合竞争力

以实施四大产业计划为主要着力点,加快构筑具有汕头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一批产值超百亿、上千亿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促使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强化对服务业发展的规划引领和政策扶持,不断激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内在潜力和外在动力,推动服务业发展取得新的突破,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着力改造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商务会展、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力争打造粤东现代物流中心、金融保险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商务会展中心。二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握国家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政策导向,重点培育海洋生物、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力推动中国锆城、新能源汽车和LED等项目的建设,引领我市新兴产业发展。三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以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工艺玩具、纺织服装、医药制造、印刷包装、化工塑料,转型发展电子信息、食品和文化制品,推动企业管理、装备、技术、产品升级,加快传统工业向现代生产形态转变。四是推动蓝色海洋经济发展。以开展建设国家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试点工作为契机,加快海洋综合开发规划编制工作,培育发展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化工、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等海洋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海洋渔业,大力发展海洋休闲产业,努力推动蓝色崛起五是优化提升产业发展平台。尽快完成工业经济带产业布局优化调整,理顺各个园区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和产业定位,不断强化个性化功能,突出产业特色和品牌效应。根据一核多组团的城市发展结构,加大规划控制力度,引导各类投资在空间上优化选址,引导产业合理布局。促进保税区、高新区转型升级,充分发挥保税区、高新区集聚现代物流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功能作用,服务全市,辐射粤东。六是加强产业创新能力建设。充分发挥财政性研发资金的推动作用,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加强公共技术平台、中试平台、对接平台和产业平台建设,加快绿色技术、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加快汕头制造汕头创造转变,为产业结构调整转型提供技术支撑。

()着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机制体制创新

坚持科学发展,大胆先行先试,用好用活特区立法权,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着力点,全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体制、机制和法制保障。

一是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积极争取将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努力解决一市两法等城市发展难题,拓展发展空间,促进和推动全市一体化和均衡化发展。加快全国全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申报工作,争取在构建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的重点环节取得新突破,为全国全省探索新型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提供新经验。二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濠江区大部制改革试点,深化市县级机构改革,争取建立起职能有机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整合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加快建设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综合信息系统,力争实现网上审批、网上服务和网上办公。三是推进社会领域体制改革。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大综治维稳大综治执法大公共事业的工作格局,建立覆盖全市的网格化管理新模式。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建立引大扶小新机制。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会救助、就业再就业、住房保障等有机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扩大医保覆盖面,让医改政策早日惠及百姓。积极稳妥推进城乡规划模式创新,土地制度、户籍制度以及收入分配等各项体制改革,切实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六)着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支撑力

以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加快城市空间和功能的战略性优化,不断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一是强化规划的引领作用。坚持规划先行,进一步强化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刚性约束力,加强城市总体规划等各级、各类规划与规划纲要的衔接,确保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在空间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加快推进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濠江新城、珠港新城、西部生态新城等一系列重点片区的规划建设,超前谋划澄海、潮阳、潮南和南澳的城乡规划,推动城乡规划一体化。二是加快推进商业综合体规划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结合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提升,进一步完善城市综合体规划、功能定位和推进机制,加快与香港华润集团、泰国正大集团、苏宁电器集团、红星美凯龙集团等大型企业的合作进程,启动建设龙湖乐园商业综合体、金凤半岛商业综合体、长江路北商业综合体、高新城市商业综合体和大洋商业综合体等一批大型商业综合体。三是加快城市化步伐。坚持规划先行,加强政府资金引导,多渠道筹集资金,推进城镇交通、供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推动农村人口、资本、技术向城镇集聚。四是加快实施三旧改造。强化三旧改造指引,优化土地布局和结构,有效增加土地供给,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抓好村庄布点和布局调整,突出地方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建设富有汕头特色的三旧改造示范点。

(七)着力加强民生建设和社会发展,加快建设幸福汕头

切实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真正让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不断推动幸福汕头建设。

一是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增加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幸福汕头指标评价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二是努力增加就业。积极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大力推动就业政策普惠化和实效化,加快形成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力争城镇新增就业8.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7.6万人。三是努力提高保障能力。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力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16895元和7300元。完善城乡困难群体救助体系,扩大困难群体救助范围,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城乡居民保障水平。扩大保障性安居住房供给,努力改善中低收入群体的居住问题。四是努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力争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6%以上。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扩大市高级技工学校办学规模,推进澄海、潮阳、潮南和金平职教中心建设。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公共文化体系特别是乡镇(街道)文化站和社区文化室建设。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切实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强化农产品市场监管,完善物价调节机制,确保物价涨幅控制在4%以内。五是认真抓好为民办实事工程。坚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在扶贫、就业、教育、卫生、保障、救助、住房、饮水、交通、治安等十个领域,实施一批为民办实事工程。对照政府工作报告下达的目标任务要求,有效落实项目配套资金,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切实为民办好几件实事、大事。同时,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药品、食品监控,努力提供安全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着力保护生态环境,加快推进一批环保基础设施,高水平打造宜居环境。推进省储备粮库等工程项目建设,确保粮食安全。

各位代表,做好2011年各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发展全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全力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建设幸福汕头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坚定信心,抢抓机遇,自加压力,加快发展,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 汕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办  汕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承办  联系邮箱:master@strd.gov.cn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