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为充分反映市人民代表大会民主、团结、求实、奋进的风貌,展示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新成就,进一步增强群众的制度自信,昨天,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大会秘书处召开记者会,组织部分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就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热点问题作情况介绍,接受媒体旁听、采访。会议现场,媒体记者“抢麦”提问,气氛十分热烈。
确保阳光低保
民心低保
记者:民政部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方面有何措施?
陈镇坤(市民政局局长):这两年,围绕底线民生保障问题,市民政部门连续出台系列政策措施,不断提高困难群体的保障水平。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规范了低保标准的测算方法、调整周期和调整程序。出台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补贴水平、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水平的有关意见。全市低保人数11.11万人,全年支出低保金1.77亿元。全面推进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服务,在去年对农村五保、城镇“三无”对象住院医疗救助实现“一站式”结算的基础上,将城乡低保对象也纳入“一站式”结算范围,资助贫困家庭心脏病患者手术160多例,有效缓解了困难户看病难问题。此外,还建立了城镇“三无”人员保障、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和80岁以上低保、五保老人高龄津贴等制度,更好地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
今年,民政部门将在一手抓救助水平提高的同时,一手抓救助机制的完善。比如,成立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构,通过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进行救助情况核查,确保阳光低保、民心低保。把低保对象住院医疗救助纳入“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提高医疗救助的实效性。尽快制定出台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办法,着力减轻重特大疾病贫困患者的医疗负担。制订临时救助工作规定,明确救助对象和标准以及申请程序等。
缓解东区群众
“看病难”
记者:如何看待汕头中心城区东区群众“看病难”?
郑衍平(市卫生计生局局长): 多种原因导致我市中心城区东区医疗资源不足,特别是缺乏大型综合性医院,给东区群众看病就医带来不便。市卫生计生局正会同有关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问题。
一方面是根据目前我市的财政状况,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原则,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利用我市侨乡优势和民企众多的优势,鼓励侨资和民营资本在全市区域卫生规划框架内举办非营利性医院。另一方面是市政府常务会议已原则同意在东区规划建设汕头东方医院和汕头国瑞医院。其中,汕头东方医院第一期将规划建设成一家拥有500张床位的民营三级综合医院,该院已经省卫生厅批准同意设置,并由汕头中心医院托管运营,目前该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中;汕头国瑞医院将规划建设成一家拥有1600张床位的民营三级综合医院,并由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托管运营。同时,市卫生计生局也在积极报请市政府同意,争取有关部门支持,调整不合理的公立医疗机构布局、规模和功能,按照群众对医疗服务的实际需求,合理配置全市医疗资源,优化医疗服务模式。随着下一步我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大力推进,现有医疗机构布局的调整,新的医疗资源逐步增加,将大大改善群众看病就医环境,全面缓解我市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加快练江流域
环保设施建设
记者:练江污染综合治理目前有何进展?下来还将有何举措?
黄腾远(市环保局局长):为解决练江流域汕头段的水环境问题,市政府出台文件对练江流域汕头段实行环保限批,积极督促指导潮阳、潮南两区政府推进污水处理项目建设、重污染行业整治、重污染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工业污染减排、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流域内环境监测及在线监控监测能力建设等工作,练江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目前已建成和在建的污水处理厂5个,分别为潮阳、峡山、两英污水处理厂(已建)和谷饶、贵屿污水处理厂(在建);至去年底,潮阳区清理印染行业企业109家,对58家实施关停取缔措施。潮南区清理印染行业企业245家,落实关停取缔113家。
下一步,市环保局将加快推进练江流域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启动潮阳、潮南两个区的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同时建设覆盖城乡的垃圾收集系统,杜绝垃圾随意倾倒练江,污染水质,堵塞河道行为。继续强化污染源环境监管,2015年前确保练江流域所有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继续严格实施“流域限批”制度,把好建设项目环保准入关,最大限度地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督促潮阳、潮南区尽快落实农村畜禽养殖“三区”划定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农业养殖业面源污染。争取省厅的支持,加强对练江跨市水质断面的达标管理,减轻练江上游污染负荷。同时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流域内公众守法意识和环保意识,尽快形成全民整治练江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公众舆论力量。
探索公租房
共有产权模式
记者:我市采取哪些措施推进住房保障工作?取得哪些成效?下来我市将如何推进保障房建设?
陈少群(市房产管理局副局长):市政府将住房保障工作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和政治任务抓紧抓好,每年都将此项工作列入《政府工作报告》,接受人大监督。在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补助资金的同时,努力拓宽筹资渠道,发挥以市城市建设开发总公司作为投融资平台作用,利用城投债资金建设保障房,并着力推进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试点工作等。此外,通过清理旧公房用地建设、收购空置房和二手房进行改造、落实“三旧”改造和普通商品房项目配建、引导社会力量利用自有土地建设保障房等,探索节约用地途径。当在册轮候对象未能及时得到实物配租时,对符合条件的,采用发放租赁补贴方式落实应保尽保。2007年至2013年我市累计投入保障房建设19多亿元,累计筹建保障性住房17370套,政府投资的保障房已安置7997套。
接下来,将根据人多地少,财力有限的实际,着力破解资金和土地瓶颈,探索公租房共有产权的模式,探索农村集体用地建保障房的路子,探索利用公积金、商业银行贷款等资金建设保障房的办法,探索保障房商业设施和车位车库出售回笼资金的渠道,继续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推进房管、公安、民政、人社、税务、银行、证券等相关部门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促使保障房分配、运营、管理更加科学有序和可持续发展。(汕头日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