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0日在汕头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汕头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郑晓奇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作关于汕头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去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我市各级各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真抓实干,奋力拼搏,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415.01亿元(快报数),增长9.5%,高于全国7.8%、全省8.5%的增速。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96.34亿元,增长12.6%。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等约束性指标均控制在省下达的目标以内。
(一)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支撑能力增强。加强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引导,编制实施《汕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汕头市传统优势产业提升计划》、《汕头市现代服务业提速计划》、《汕头市海洋综合开发计划》,制定相关政策扶持措施,以规划政策引领产业协调发展。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82.18亿元、728.78亿元、604.05亿元,分别增长5.5%、11.8%、7.3%,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8∶51.5∶42.7。
农业产业化不断推进。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148.85亿元,增长5.4%。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07.53万亩、总产量47.9万吨,超额完成省下达的考评任务;完成蔬菜播种面积68.22万亩、总产量158.11万吨,比上年有所增长。产业化经营不断推进,新增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42家,累计253家,新增2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3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稳步提升。
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110.23亿元,增长14.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60.82亿元,增长14.5%。民营企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69.7%。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对较快,占工业比重继续提高。八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17.5%,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速2.7个百分点。工艺玩具、化工塑料和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潮南区获得“中国内衣家居服装名城”称号。工业用电量略有增加,全年工业用电94.01亿千瓦时,增长3.1%。
现代服务业获得新发展。制定实施《汕头市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配套文件,组织认定首批39家汕头市总部企业,规划建设珠港新城总部经济园区并成功出让首期三块用地。充分利用特区试验权和立法权,从“顶层设计”上推动电子商务健康有序发展,制定出台了《汕头经济特区电子商务促进办法》等政策法规,澄海国际玩具商贸物流城电子商务平台、汕头市柏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等4个项目被列为国家电子商务应用试点。出台《汕头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推进粤东物流新城、苏宁易购、汕头广澳国际集装箱物流中心等一批重大物流项目建设。成功实施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竞争性分配,扶持一批优质项目和先进企业。
(二)固定投资增长较快,重点项目稳步推进。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1.92亿元,增长39.7%,增速在全省排名第二。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民间投资完成455.13亿元,增长45.6%,占全市比重为74.4%;物流业、文化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95.1%、67.3%和58.2%。努力拓宽投融资渠道,2012年全市共有36个项目获得发改系统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2.84亿元。鼓励扶持企业上市,新增上市企业2家,募集资金10.316亿元,上市公司总数达到21家,IPO在审企业8家。全力推动企业债券发行,市城市建设开发总公司成功发行13亿元城投债,汕头港务(集团)成功发行2.5亿元短期融资券,广东联泰(集团)成功发行15亿元企业债,债券融资总额达到30.5亿元。鼓励民间投资参与城市发展,在交通、能源、市政建设等领域推出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和特许经营项目面向民间投资招标。
创新重点项目推进机制,实行三级协调工作制度和重点项目承诺制,有力推动了重点项目加快实施,全市138项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75亿元,完成比例比2011年提高15.4个百分点。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其中,汕揭梅高速公路月浦路段通车,汕湛高速公路汕头段、潮惠高速公路汕头段开工建设。厦深铁路潮阳站扩大建设规模方案、进汕头联络线项目获铁道部批复同意,阜鹰汕铁路汕头至梅州段、疏港铁路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濠江新城项目正加紧推进南滨片区控详规划审批,苏埃通道工程已通过省发改委审批,现正全力推进后续工程招标、用地统征移交等工作,东部城市经济带新津外砂河口治理及综合开发工程(东部新城)累计完成投资44亿元,形成陆域面积约12平方公里。广澳港区2万吨级石油化工品码头工程项目获省发改委核准,工程初步设计获得省交通厅批复。华能海门煤炭中转基地工程已获国家发改委核准,顺利开展港区、航道建设。华能海门电厂3、4号机组完成满负荷试运行,即将并网发电。一批新项目集中开工,全市有166个重点建设项目集中开工或启动,项目总投资达336亿元,其中生产性项目投资额173.5亿元,占比超过50%。
(三)流通消费市场活跃,对外贸易企稳回升。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29.82亿元,增长14.3%;批零销售总额1853.37亿元、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86.54亿元,分别增长16.8%和13.1%。全市完成货物周转量161.28亿吨公里,增长20.3%;港口货物吞吐量4562.8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25万标箱,分别增长13.9%和13.6%,增速高于全国沿海主要港口平均水平;实现邮电业务收入54.62亿元,增长7.6%;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接待旅游者1040.94万人次,增长15.2%。物价涨幅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同比上涨2.6%。
全市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88.02亿美元,增长0.2%,其中,出口61.63亿美元,增长3.5%;进口26.38亿美元,下降6.9%。机电产品、服装及玩具出口保持增长。民营企业出口增长6.6%,比全市出口平均增速高3.1个百分点,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57.7%。推进外贸转型升级,澄海玩具礼品基地被认定为第二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企业境外投资步伐加快,全市现有境外投资企业106家,中方投资总额3.71亿美元,投资涵盖工艺玩具、珠宝首饰、地板家具、矿产开发等领域,遍布欧美、非洲、澳洲、东南亚等地区。
(四)特区规划建设呈现新面貌,汕潮揭同城化发展取得新进展。开展《汕头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编制,高起点谋划特区全域发展格局,全力推进环汕头湾“一湾两岸”的城市核心圈建设,“一核多组团”的大特区城市新格局初具规模。2012年11月,省政府批准《汕头海湾新区建设工作方案》,我市开始启动由东海岸新城、珠港新城、濠江滨海新城、中国锆城、澄海六合新城、粤东物流新城和南澳实验区等“六城一区”七大功能组团构成的汕头海湾新区的规划建设,在此基础上,积极谋划申报国家级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打造特区发展新的战略平台。积极推进汕潮揭同城化发展,建立和完善汕潮揭同城化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措施,以便民惠民为切入点,积极推动先行启动的车辆年票通行费互通互认、公交车出租车辆相关资格互认、广播电视互相落地播出、通信同网同费、医保联网结算收费、医疗检查结果和病历互认等民生合作项目建设,让同城化成果惠及三市百姓。其中,车辆年票通行费互通互认已于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
(五)改革创新扎实推进,发展活力得到提升。充分利用特区的立法权和试验权,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完成濠江区行政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行政体制综合改革的意见》,全面铺开区(县)级大部门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府职能转移,编制政府职能转移目录。启动汕头市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综合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优化办事流程,规范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能。创新社会管理制度方面,与民政部、省民政厅共同设立民政工作改革创新综合观察点,在全省率先出台《汕头经济特区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办法》,社会组织从1373个增长至3579个,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在全省率先对公益、慈善、服务类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进行改革创新,降低登记门槛,简化登记程序,为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提供了制度保障。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方面,根据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有关部署,研究制订《汕头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及试点方案,从建章立制、搭建平台、确定试点、规范惩戒、宣传发动等方面着手,积极推进公共联合征信系统、统筹城乡金融服务体系、电子商务可信交易保障服务体系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逐步开展。
(六)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改善步伐加快。加大财政对民生事业的投入,全市公共财政支出完成125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72.1%,比2011年提高4个百分点。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市新增城镇就业8.3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67万人,技能培训1.62万人。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各项社会保险制度运行平稳,参保人数稳步增加;廉租房、公租房和保障房工程等重点民生项目累计完成投资7亿元,全年共筹建保障房4754套,发放租赁补贴1200户,超额完成了省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24元,增长14.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032元,增长14.4%,增速均高于生产总值增幅。办好10件民生实事,教育、文化、人口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需要注意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受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影响,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与年度预期目标还有差距,人均生产总值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加快发展的任务很重。二是现代服务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较低,增速慢于第二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刚刚起步,缺乏骨干企业和龙头项目,产业链发展配套水平不高,产业链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不强。三是土地、资金、环境容量等生产要素的制约进一步加剧,影响了重大项目的引进,以及企业的投资意愿,导致我市重大项目储备不足。四是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放缓,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支出增多,收支矛盾比较突出。五是民生保障水平仍然较低,事关人民群众切身权益的实事项目仍须加大投入。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与措施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我市在新起点上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从国内外发展环境看,世界经济增长仍处于缓慢的复苏过程,国内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发展环境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不可低估。但我们也看到,党的十八大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扩大投资、刺激消费的政策,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重要战略,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将进一步增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原生动力。从我市自身来看,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支持汕头经济特区先行先试、扩容提质、聚集发展和率先崛起,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上要求推动粤东西北地区加快发展,我市一批重大发展平台、重大生产性项目、重大交通能源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动工和建成投产,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保持较快增长,发展潜力进一步释放,全市上下思发展、谋振兴的氛围越发浓厚,为汕头发展加快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有利条件。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来之不易的发展机遇,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和市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准确领会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经济特区“窗口”和“试验田”作用,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科学谋划,真抓实干,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综合以上因素,建议我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
——工业增加值增长11.6%;
——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0%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
——工业总产值增长12.6%;
——农业总产值增长3.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
——外贸出口增长8%;
——外贸进口增长1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
——节能减排指标完成省下达的控制目标;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08‰以内;
——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以内;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5%左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5%;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0%。
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必须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规划建设重大发展平台,增创特区发展新优势。一是全力推进海湾新区规划建设。按照省政府批准的《汕头海湾新区建设工作方案》,尽快完成海湾新区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和报批,加快推进海湾新区各功能片区规划建设,切实拉大城市框架,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同时,全力争取将海湾新区上升到国家战略,纳入2013年国家区域工作计划。深入挖掘华侨和对台潜力,在海湾新区核心区(东海岸新城、珠港新城、濠江滨海新城南滨片区,面积约36平方公里),谋划建设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争取国家给予先行先试的特殊政策,力争建成华侨华人文化深度融合先行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引领区和华侨资产管理中心,搭建增创特区新优势的重大战略平台。二是积极开展政策创新研究。按照国务院对汕头特区扩围的要求,用好特区立法权,围绕推动行政体制创新、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围绕海湾新区的规划建设开展创新研究,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争取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原则,尽快研究提出政策创新具体方案,由市政府上报省政府审批。三是加快推进汕潮揭同城化。围绕提升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进一步完善汕潮揭三市合作协调机制,督促协调有关部门加快谋划推进一批同城合作项目,推动同城化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发展。在继续协调原有同城化6项民生实事落实的基础上,今年初步计划推进包括完善合作机制、同城规划编制、交通设施对接、水利环境治理、便民惠民项目、经济社会合作六方面共48个合作项目。
(二)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保持投资快速增长。更加重视发挥投资拉动经济的关键作用,着力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不降,力度不减,后劲增强。一是全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全年共安排交通重点项目24项,年度计划投资约50.6亿元,力争南澳大桥、汕揭高速公路泰山路出入口、国道324线外砂段、金凤路桥黄河路段一期、厦深铁路汕头段等续建项目今年建成通车;汕湛高速、潮惠高速、揭惠高速和广澳港区2万吨石油化工品码头等项目今年正式动工;潮汕环线高速公路、广澳港区10万吨集装箱码头、粤东城际轻轨、疏港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并对老城区一批破损严重的主干道进行改造,为加快汕头发展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二是加大对重点项目管理和服务协调力度。今年全市安排142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年度计划投资约200亿元。继续加大对重大项目的协调、服务、督办力度,进一步完善项目推进目标体系和责任机制,制定推进的详细时间表和阶段工作任务,千方百计攻克土地指标、征地拆迁、资金、项目前期审批等难题,力争以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带动投资快速增长。三是加强重大项目谋划申报。加强双向对接和跟踪衔接,抓紧谋划一批符合转型发展方向、带动力强的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社会事业发展项目,争取更多带动性强、成长性好的优质项目列入国家和省计划“笼子”,获取更多政策资金支持,形成循序渐进、滚动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良性机制。四是多渠道拓宽融资渠道。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和上市公司再融资,切实做好汕头城开总“城投债二期”、汕头投资总公司企业债券申报发行工作,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筹措更多的资金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和重点产业项目建设。积极做好向国家、省相关部门汇报衔接,力争得到上级更多资金和政策支持。
(三)积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一是稳步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以发展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壮大骨干企业、建设重大项目为重点,加快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推进“中国锆城”、“数据特区”和云计算产业、中国卫星广东汕头航天技术转化中心和北斗导航、卫星遥感产业基地、汕头超声电子电容式触摸屏产业化建设、西电全数字型智能电源电站扩建、中国移动粤东数据中心等一批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二是大力推动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快省现代产业500强项目建设,依托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培育延伸壮大特色产业链条,引导上下游企业在同一园区集聚发展,使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规模效应、辐射带动效应得到充分突显,着力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三是积极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全面落实鼓励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总部经济、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商务会展、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现代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努力形成与周边地区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重点推进苏宁电器、长江路北、星湖城、红星美凯龙、华润万家、广厦正大广场、百脑汇等一批商业综合体项目,粤东物流新城、苏宁易购、澄海国际玩具商贸物流城、广澳国际集装箱物流中心、谷饶国际针织内衣商贸城、峡山现代物流中心等一批物流项目建设。四是继续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完善扶持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平台和高新区电子商务产业园、柏亚电子商务产业园、五维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五是推动现代农业和海洋经济发展。以项目建设带动龙头企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推动我市农业朝着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港口优势和海洋资源优势,加快南区滨海工业园区等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和临海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生物技术、海洋制药等海洋新兴产业,不断恢复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实现海洋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六是着力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加大力度开展出口品牌和示范基地培育工作,促进出口产品向产业链高端延伸,逐步形成以技术、质量、品牌、营销、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出口新优势。同时,推动我市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争取列入国家和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先行先试”地区。七是全面推进自主创新。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优化配置各类科技资源,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成为科技研发的骨干力量。加快建设国家玩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纺织品安全检测重点实验室、轻工装备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大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合,推动产学研结合,打造技术联盟、产业联盟和标准联盟。
(四)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省的总体部署,推进大部制改革,着力建设精简、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按照“简政、放权、服务”的要求,进一步总结濠江、金平事权改革经验,逐步向其他区县推广,进一步扩大区县的行政管理权限,增强区县发展活力。继续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工作。按照全省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会议的要求,优化再造审批流程,实现各单位的审批职能、机构、权限向窗口集中,促进行政审批提速增效。二是推动投融资机制创新。贯彻国家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实施细则,研究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操作细则,争取在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特许经营等方面吸引民间投资方面有大的突破。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和奖励机制,统筹全市招商引资及企业服务的机构职能,改变以往被动招商为主动选商、产业招商和园区招商,提高招商选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落实《广东省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建立高效便捷的“并联”审批流程,强化规划的指引和约束作用,推动公共资源的竞争性配置,进一步激发企业投资的活力和自主意识。三是支持鼓励金融改革创新。研究探索建立华侨资产托管运营中心,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创业(风险)投资、小额贷款、融资担保等各类机构,研究探索利用公司债、企业债、集合债等多种债务融资工具,推动金融资本、土地资本、产业资本“三资融合”,解决项目建设融资难问题。四是着力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抓紧编制完成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重点在政务诚信、信用立法、公共联合征信和统筹城乡金融服务等方面取得实效,在工程建设、招投标管理等领域推行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同时,加快建设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共同营造与国际接轨的良好营商环境。
(五)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打造美丽幸福汕头。一是推进城乡一体化。抓紧编制《汕头经济特区统筹城乡一体化规划》,以规划一体化带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市场体系、社会管理、生态环保一体化,科学谋划城市发展。二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进环保电厂、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提高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及污水收集率。加强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推进练江、贵屿和重污染行业整治工作。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完成汕头大围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同时,加快宜居城乡创建,实施“绿满家园”工程,推进绿道网建设,努力建设美丽城市。三是推动城乡综合运营开发。强化科学经营城市理念,整合经营好有限的城市资源,加强城市建设开发总公司、投资总公司等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各种金融杠杆和市场融资功能,努力破解城乡建设、城市更新的资金瓶颈。推进城市土地储备经营,提升土地运营综合效益,实现滚动收储良性循环。重点推进珠港新城、金凤半岛、汕大南侧、莲塘片区、新溪片区等土地储备项目。
(六)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改善民生福祉。一是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认真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促进就业。积极落实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实现全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进一步改善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二是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全面加强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推进市滨职校、金平区职教中心、潮南区职教中心等中职学校校舍建设。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3家区级人民医院、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5家镇卫生院,启动汕头大学医学院肿瘤医院重建工作,加快推进市第二人民医院改扩建项目。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培育新兴文化产业项目。三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强化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社会管理、安全生产、应急等管理体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四是切实做好粮、油、肉、药品等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资储备,保障市场供应,维护价格稳定。
(七)加强经济调控管理,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运行。一是强化经济目标责任管理。坚持以目标倒逼进度,进一步强化对各区县和市直有关部门的目标责任约束,督促各方努力完成目标任务。制定落实科学发展观赶超进位主要目标与责任分工方案,加强对区县和市党政工作部门领导班子落实科学发展观赶超进位工作责任的评价考核,促进经济发展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二是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和协调。强化部门之间的联动协调,健全经济运行监测预测机制,及时研究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力求及时准确研判形势,采取对策。要加强重大问题研究。按照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要求,紧紧围绕影响全市发展改革稳定的重大课题和政策进行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工作思路和措施。三是加强经济基础管理。加强经济户口清理工作,加大力度抓好规模(限额)以上企业培育工作,力争规模企业的发展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有根本提高,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加强统计管理,提升统计水平,确保基层数据应统尽统。四是认真组织开展“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重点围绕发展目标、重点任务、空间布局、政策实施、规划调整建议等方面,全面分析评价“十二五”规划实施效果,深入客观地分析存在问题和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各位代表,在新的一年里,我市发展和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全市总体部署和要求,实干拼搏、加快发展,为建设美丽幸福汕头而努力奋斗!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 汕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办 汕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承办 联系邮箱:master@strd.gov.cn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