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汕头市十五届人大七次会议开幕,汕头市市长陈涛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4年汕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67.97亿元,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预期目标为增长5%。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发展谋划之年,大家都在关注:新时代汕头经济特区如何迎头赶上?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汕头此时如何部署这一年工作,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面向未来,政府工作报告透露出哪些汕头发展的新动向、新作为?在超1.8万字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汕头亮出成绩、摆出问题,更提出发展思路。通读政府工作报告后,记者注意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强信心、重实效、纾民困、敢担当、谋长远,给人留下务实、拓新、为民的深刻印象。
发展是第一要务。汕头人很清楚,越是复杂局面越需要信心与定力,要有平常心。此次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坚定不移稳经济促发展,奋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并放在今年八大工作之首,足见其重要意义。
如何稳经济促发展?汕头提出四点做法:全力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大力提振消费,支持企业做优做强,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汕头港广澳港二期码头获得多类危险品货物集装箱作业资质。 受访者供图
对于“以贸促工、以工兴贸”的汕头而言,消费升级带来的产业升级会产生新的投资需求;有效投资不仅可以满足高质量的消费需求,还将进一步引领和创造新的消费需求。也就是说,“投资力+消费力”能产生更大的乘数效应和时间效应。
过去一年,这一做法的实效得以验证。2024年,汕头推动520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超900亿元;工业投资增长19%,制造业投资增长19.6%,增速均居全省第五,以投资驱动产业升级;八方宾客纷至沓来,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5.5%,以消费反哺产业跃升,对全年经济增长形成有力支撑。
今年,汕头的思路愈加清晰。在扩大有效益的投资上,对标“两重”“两新”等重大战略,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争取全年完成重点项目投资超1000亿元。在大力提振消费上,汕头将加力落实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推动汽车、家电、家装、电动自行车等消费品以旧换新扩量提质增效。
如何深化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汕头将推动粤东城际铁路“轨道站点+商住综合体”TOD开发,高标准建设“长平路—时代广场核心商圈”,大力引进首品、首店,争取建设市内免税店,落地知名商超,发展假日经济、夜间经济、周末经济、银发经济,提升旅游服务水平,让“网红”汕头实现“长红”发展,焕发海纳百川、近悦远来的独特魅力。
长远来看,扩投资、提消费不仅是汕头稳经济促发展的必答题,更是汕头乘势而上、进位赶超的抢答题。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是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支持企业做优做强,报告中还提及出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推广“链式改造”、用好融资服务形式、加大减费让利力度等举措。
汕头正全面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创新一词在报告中被提及20次之多,可见对创新的重视。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坚定不移发展新质生产力,奋力构建工商并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谁能率先攻克“卡脖子”环节,谁就能抢占制高点。强化创新赋能,汕头今年将继续发挥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化学与精细化工省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引领效能,完善公共实验平台、中试基地等科技基础设施,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实验室等创新联合体。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力。汕头提出,精准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鼓励科技人才针对重点产业技术需求开展科技攻关。厚植人才发展沃土,努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制造业强,则经济强,新与旧的制造业都是汕头的宝贵家底。但新兴产业往往意味着更大的要素集聚、更高的附加值,这在当前格外关键。
2025年,稳住制造业的基本盘,汕头方向很明确。政府工作报告将“三新”产业的优势和发力点逐一点出,意在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蓝海。
新能源产业要推进海上风电资源全面开发,建设国际风电创新港。新材料产业要加快建设绿色新材料产业园区,推动化学与精细化工省实验室科研成果加快市场化。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要办好2025年中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大会,加快建设数字经济特区,推动立讯精密等企业扩大产能,形成产业链。
喜新不厌旧,发展特色传统产业的举措很实在,也更具有新意。
纺织服装产业要推动汕头国际纺织城首期全面竣工并交付使用,创新发展“潮派”服装,推动纺织服装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玩具创意产业要加快推进生产数字化改造、产品数智化升级,加快总投资超200亿元的五大重点工程建设,推动玩具IP产业链式发展。
瞄准充满机遇与挑战的领域,汕头还蓄力发展大健康产业,提出要规划建设总部经济中心,加快建设生物大分子中试基地,推动一批生物医疗头部企业项目建成投产,加快构建研发生产、医疗卫生、健康服务全产业链。
在做优产业体系的同时,汕头深入实施“重点项目推进年”行动,以“铺天盖地”的小项目招引“顶天立地”的大项目;打造商贸高地,力争全年展览面积实现70万平方米;坚定向海图强,深入实施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综合改革试点;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化工、造纸等高能耗行业落后产能退出……
从产业的“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汕头一路向“新”而行、向“高”攀登,正经历一场发展逻辑的深刻嬗变。
汕头因侨而立、因侨而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坚定不移联侨引侨聚侨惠侨,奋力推动汕头‘侨’的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走在全国前列并非无中生有。去年,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和世界潮商大会首次在汕头同时同城举办,成为迄今为止参加社团数量最多、代表性最强、来源地覆盖面最广的一次全球潮人盛会,激发了海内外潮人建设家乡的热情信心。
始终站在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汕头,深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是进一步释放经济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联侨引侨聚侨惠侨无疑是汕头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汕头表示,要壮大“侨”经济,弘扬“侨”文化,拓展“侨”平台,深化“侨”服务,落实、巩固、扩大“两大盛会”成果。
“侨”牌引路,贸易拓疆。然而打铁还需自身硬,汕头高质量发展更在于体制改革带来的内生动力。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坚定不移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奋力开拓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
今年,汕头将深入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年”行动,高标准召开全市营商环境建设大会,对标先进地区制订“直达快享”惠企政策,“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拓展“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在全市功能区、产业园区全面实施重点项目“代办制”服务;严格规范涉企执法、监管行为,避免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高水平建设临港经济区将成为汕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加快建设全市外向型经济新高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抓紧实施省政府印发的《汕头临港经济区建设总体方案》,在汕头综保区、汕头高新区、华侨试验区、濠江区相关临海区域规划建设临港经济区,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在经济管理权限下放、税收优惠、财政资金倾斜、进出口通关便利等方面支持临港经济区建设。
改革还需在“顶层设计”与“基层首创”间架设桥梁。今年,在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上,汕头明确持续推进“工改工”,用好用活带方案出让、带项目出让、标准地供应、弹性年限供应等新型土地供应模式,降低企业用地成本。强化建设用地批后监管,持续推进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争取国家支持汕头开展存量土地盘活和低效用地优化利用综合改革。探索开发农业、水务、智慧城市等领域数据产品。
跳出产业维度、开放程度审视汕头,还有一项不均衡关系深深影响了汕头的发展,那就是城乡区域发展之间的不均衡、不协调。
今年是实现“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重要节点,关键之年当有关键之为。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坚定不移推进‘百千万工程’,奋力加快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锚定目标,2025年汕头持续做好“特”的文章,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持续走好“美”的文章,用心答好“环境综合整治、风貌管控、美丽圩镇建设、绿化美化”四道题,持续改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持续做好“聚”的文章,调动企业和社会力量深度参与,聚集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资源,让县镇村发展更加健康、更可持续。
从做好汕头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小圈”,到汕潮揭都市圈协同发展的“大圈”,汕头的站位更高、视野更远。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坚定不移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奋力强化汕潮揭都市圈主中心引领作用”。
进一步提升交通枢纽功能,汕头一方面将加快汕漳铁路、汕汕铁路汕头南站至汕头站段、汕头站二期工程建设,融入国家沿海高铁大通道;另一方面加快粤东城际铁路、牛田洋快速通道、南澳联络线一期工程项目建设,加快构建汕潮揭都市圈“半小时通勤圈”和粤东地区“一小时交通圈”。
进一步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汕头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和扩容下沉,共建汕潮揭都市圈分级诊疗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促进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促进汕潮揭三市教师交流互鉴;提升文体服务品质,推动城市阅读一卡通、文化服务一网通、公共展览一站通。
进一步提升城市宜居环境,汕头将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全线拉通海滨路东延项目;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城市智慧管理,新增6000个以上智慧停车位。
进一步提升政务协同水平,汕头将深入实施汕潮揭“社保通”工程,探索建立都市圈户籍准入互认制度,深化汕潮揭三市经营主体跨市通办服务,强化练江、韩江、榕江“三江流域”源头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联防联治。
区域协调需要久久为功,区域协同也需要融通发力。这些与幸福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群众期待更高,落实要求也更高。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坚定不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奋力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政府建设,奋力打造人民满意的法治廉洁务实政府”。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汕头还以十件民生实事提出任务、谋划发展,让更多惠民政策尽量落地实施,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东风吹,四季明。一份政府工作报告,既是过去一年的梳理回望,也是新一年的施政纲领。以“数”为证、以“效”为据,一年为期,相信汕头会以更大力度和决心,担负起新时代的使命任务。
(南方+记者:蔡沚彦)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 汕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办 汕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承办 联系邮箱:master@strd.gov.cn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