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素有“百载商埠”之称,商贸历史深厚悠久,特色产业优势明显。近年来,汕头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以贸促工、以工兴贸、工商并举,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经济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近日,汕头进入“两会时间”,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建言献策,从前沿技术、产业结构、营商环境、专业市场等领域,助力汕头更好地建设工商并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设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
“当前汕头正处于重要的发展机遇期。然而,汕头仍面临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创新能力不足、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有待提升、营商环境需进一步改善等诸多挑战。”汕头市人大代表、广东腾翔律师事务所主任陈国翔建议,汕头要通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创新能力、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优化营商环境等,多措并举推动汕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陈国翔建议,汕头要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力度,通过设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和技术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引导传统产业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同时,要制定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重点和方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优质企业和项目落户汕头,对新兴产业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土地供应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集群。
创新能力也是重要的环节。陈国翔建议,汕头要加大科技投入,市财政逐年增加科技研发投入,确保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稳步提高,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研发投入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和财政奖励,并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
陈国翔建议,汕头要注重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全覆盖,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便捷。此外,汕头要加强政策落实和服务保障,建立健全政策落实跟踪问效机制,确保各项惠企政策落到实处,建立常态化的企业服务机制,及时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构建前沿技术创新生态系统
“前沿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将实现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与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提升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水平,显著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汕头市政协委员、汕头大学科研处处长黄晓春认为,目前汕头在前沿技术领域已取得初步发展,为经济注入新活力,例如去年汕头在潮阳区建设绿色新材料产业园区,以及大力建设汕头科学城的举措,体现了不同要素之间的协同构建。
黄晓春建议,应精准把握政策干预时机,构建前沿技术创新生态系统,通过加快培育生态主导型企业,激励龙头企业介入前沿技术创新。同时,发挥汕头产业体系完备、生态多样等优势,拓展多边科技合作,扩大科技“朋友圈”,促进全球先进技术转移落地。
“政府相关激励机制的建立,包括金融等方面多元化的投入,也是对前沿技术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黄晓春建议,应进行深层改革,打破人才流动壁垒,改变人才体制内外“双轨制”,打破科技人才在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流动的障碍,推动人才双向流动,促进“经济—技术—科技”大循环。此外,政府应设立原创性、前沿技术投资基金,定位在科学计划与天使投资之间,桥接科研与社会资本,减少技术市场应用不确定性,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引领科技金融发展。
●谋划建设专业特色市场
汕头商贸发展历史悠久,因商而旺、顺商而进,“重商”“崇商”氛围浓厚,商贸家底比较好、优势明显,但随着交通环境、贸易中心、消费市场变迁,集聚度和知名度有所降低。民建汕头市委会建议,汕头要以贸促工、以工兴贸,实现工商并举,就要重视专业市场建设。
民建汕头市委会建议,汕头应当依托交通区位优势,谋划建设专业特色市场。通过充分利用当前有利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在汕头站、汕头南站、潮阳站、粤东城际铁路沿线站点以及高速公路出入口等有利区域,提前选址布局专业特色市场,并充分发掘高价值、大批量的民间消费品,打造区域性商贸批发消费中心,研究出台政策鼓励老旧市场迁建或合并升级,培育区域专业市场品牌。
民建汕头市委会建议,汕头应推进综合保税区扩围提质,高水平建设跨境电商综试区和广东自贸试验区汕头联动发展区,打造华侨试验区数字经济新高地,建设一批外贸综合服务、物流分拨、跨境电商的高质量商贸服务平台,构建“买全球卖全球”的贸易网络。通过引进培育高能级贸易主体,促进汕头纺织服装、玩具创意等传统特色外贸支柱产业创新发展,着力引进更多国内外供应链头部企业,带动民间商贸批发的中小微实体,培育成熟的专业特色市场。
此外,民建汕头市委会建议,汕头应立足产业特色优势打好“华侨”“产业”“数字”三张牌,打造粤东多元化的核心商圈及华侨特色商圈,达成产贸融合,并高标准推进会展业发展,配套发展住宿餐饮、文化策展、商贸服务等会展关联产业,打造区域性商贸高地。
(南方+记者:张晓宜 杨立轩 蔡沚彦 郑淼鑫 张伟炜 谢嘉龙 陈斐仪)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 汕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办 汕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承办 联系邮箱:master@strd.gov.cn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