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代表第44号议案的答复
创建时间:
2005-03-22 00:00
来源:
谢丽玲等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完善我市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资源整合”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你们一直以来对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事业的关注和支持,充公体现了你们对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的热情关注,以及对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工作的支持和信任。
一、我市信息化建设现状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信息产业局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大力扶持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产业发展,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不断推进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我市电信装备技术水平和通信能力已居全国中等城市先进行列,已建成由光缆、卫星、微波通信和有线电视光纤网络构成的覆盖全市城乡、通达国内国际、大容量、高速率、立体化、多媒体的基础通信网络。城域现代化信息传输基础网络初步建成,IP高速通信平台投入使用,四通八达的IP构成了名副其实的信息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为我市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基础保证。
(二)我市电子政务建设迈上新台阶。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目标、重点领域和具体任务逐步明确,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已初步建立,政府上网工程的进度进一步加快,建成一批面向决策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的综合性数据库以及各行业、各部门的专业性数据库,各类政务应用系统已在我市政务公开方面普遍使用。2003年8月,市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按照“部门建网、专题组栏、高效链接、后台加载”的建设模式,对政府近80个部门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实行在线行政管理,提供在线公众服务。2004年5月,市政府办公业务资源网正式开通。
(三)信用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省信息产业厅的大力指导和帮助下,我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信用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全力开展信用体系建设,按照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要求,将连接各有关部门的信息网络,通过汕头信用网实现互联互通。2002年,汕头信用网列入2002年度广东省信息化试点示范单位。
(四)信息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我市信息产业主要以电子元器件、通讯器材、工业应用电子产品、数字光盘、计算机外界设备和终端产品以及软件业等。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扶持优势企业的力度,采取措施帮助遇到困难的国有企业恢复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促成了一批先进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项目落户汕头,提高我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整体实力。目前,我市重点电子信息产品生产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了显著增强,涌现了DVD激光头、COG—LCM液晶显示模块、MMDS微波群加解扰控制系统、大蕊数带状光缆、竹节式射频同轴电缆氢镍(MH—NI)可充电电池、投币/IC卡/非接触卡(三合一)电话机、数字通信多芯对称电缆、T.Y.M电脑等一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市场前景较广阔的电子信息新产品。软件产业作为汕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切入点,我市充分发挥汕头软件园的孵化作用,对入园企业在场地租金、税收征缴、财政资金扶持、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版权登记、劳动人事、出入境等多方面实行了政策倾斜。目前,汕头软件园已形成了以医疗应用软件、企业管理软件和嵌入式软件为主的产业特色。
(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其他领域信息化建设全面发展。在社区信息化方面,我市在金平区同益街道开展了社区服务信息化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将信息技术直接应用于社区服务和管理,办成了我省第一个由街道构建的信息化社区,2003年12月份,该信息化社区被评为“2003年度广东省信息化示范单位”。在山区信息化方面,我市选择南澳县后宅镇作为试点,积极争取到省的支持,列入了首批“广东省山区信息化建设试点镇”。在金融领域,“金卡工程”的实施使计算机与电子通信网络系统在我市金融业务中的应用已十分普及,各金融机构发行了为数众多的银行卡,以电子资金转帐替代纸币的流通,大大加快了资金周转,为用户提供了便利并改善了金融管理。在社会保险领域,市区初步建成包括养老、工伤、失业、生育保险的“四保”信息系统,全市性的“社保网”正在积极建设。在医疗卫生领域,各大医疗卫生机构加快建设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全市“疫情网”建设方案已上报省有关部门。在教育领域,校园网的建设蓬勃开展,“校校通工程”已经起步,汕头教育信息网为教育信息化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平台。我市多所学校积极开发信息资源,形成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资源库。远程教学也逐步为广大群众认可。
二、加强信息化管理的一些做法
信息化工作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和关系,必须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各位代表在第44号提案中提到的我市信息化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建议,提得很好。针对我市信息化管理体制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采取了以下的做法:
(一)切实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市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充分发挥其在我市信息化建设中的领导和协调作用,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信息化工作联络制度,由各区县政府、各部门指定一名联络员,定期向市信息化领导小组报送本单位信息化建设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市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要按照统一部署有序推进,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标准的不统一。
(二)积极调研,加快制定信息化建设规章制度步伐。市信息产业局在积极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法律规章,参照深圳、江门等地的做法,制定《汕头市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以规章的形式在信息化建设规划、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化工程建设、资源开发、法律责任等方面确定我市信息化建设的行为规范,保证信息化建设有章可循。同时,参照珠海、佛山等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做法,建立电子政务项目评估制度,合理利用好我市有限的信息化建设资金。通过建立统一的评估、审核机制,对信息化项目需求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投资规模、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进行评估,从资金源头上做好信息化项目的管理工作。目前,《汕头市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的拟稿工作已完成,下一步的工作是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后报送市政府批准,争取等通过立法的方式使我市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走上规范化和法制化。
(三)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我市电子政务发展规划。2004年1月份,市信息办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制定信息化规划,并报送市信息办,市信息办在综合各部门的基础上,起草《汕头市电子政务发展专项规划》,目前此项工作正在进一步进行中。《专项规划》出台后,各地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均应符合专项规划的建设原则。
(四)整合重组,促进社会资源充分利用。我市通过汕头信用网的建设,对政府部门掌握的企业信用数据进行整合,收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好评。但另一方面,对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的服务项目和办事程序的信息资源整合,以及产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却显得比较粗糙。市政府门户网站对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的信息资源仅通过网站链接的形式进行整合,群众查询起来不够方便。目前先进地区的做法是打破部门分割、条块分割,将原本分属政府各部门的业务进行整合,按“政府—企业”、“政府—市民”、“政府—投资、旅游者”的新脉络,向用户提供具有“单一窗口”、“一站式”、“全天候”“自助式”等特点的在线服务,值得我们大力借鉴。市信息产业局根据省信息产业厅的要求,积极推进“一站式”电子政务。
在产业信息资源方面,目前仅在玩具、塑料等少数行业初步开展,但基本表现为企业或中介组织的商业行为,政府在此方面可以有较大的作为。市信息产业局已着手拟订我市企业网络信息资源整合方案,通过建立我市企业门户网站的形式,力求通过互联网络充分展现我市产业界的整体风貌。
(五)积极推进,加快信息产业发展。市信息产业局在办好软件园、完善软件园的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制订和落实我市扶持软件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为软件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针对目前软件园场地的限制,制约了我市软件产业发展的问题,积极拓展软件园的规模,做好软件园二期规划建设,努力将汕头软件园创办成省级、国家级园区。为有效利用目前现有的资源,我市的信息化建设项目要优先由我市的软件企业承担,为我市软件企业的发展提供市场,同时扶持我市的软件企业为我市各类企业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撑。
为大力加快我市企业信息化的步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市信息化主管部门制定了《汕头市制造业信息化实施方案》,以做好规划,分步实施,制订相应的扶持措施,推进企业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和竞争力。目前,该实施方案已报送市政府审定。市信息产业局利用我市被评为省制造业信息化试点城市的契机,积极寻求省和国家的支持,切实扶持我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积极推动企业信息化进程,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做大做强我市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汕头市信息产业局
2004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