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建议(原议案第8号)的答复
创建时间:
2007-05-15 00:00
来源:
尊敬的孔抗美等代表,你们好!
你们提出《关于构建和谐社会应着手于社区建设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把问题解决在基层》的建议已收悉。首先,感谢你们对我市社区建设工作的一贯关心和支持,接到这份建议后,我局领导高度重视,立即落实有关科室认真办理。在市城市管理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公安局、卫生局、建设局等有关单位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我局对有关的情况进行综合。现就有关问题答复并说明如下:
我市的社区建设起步于2000年。几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把社区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以社区服务为龙头,以开展创建示范活动为载体,采取强有力措施,认真抓好落实。在推进的过程中,我市先后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汕头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汕市发[2001]43号)、《汕头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汕头市2004—2005年社区建设发展规划》、《汕头市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基本标准(试行)》、《关于全面推进平安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汕市发[2006]5号)等重要文件。《关于全面推进平安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提出了我市创建“六好”平安和谐社区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以及保障措施等,对我市全面开展创建“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建设工作作出了明确规划,到2010年,金平、龙湖区80%的社区、其他区县街道辖内60%的社区、镇辖内40%的社区达到“六好”平安和谐社区的要求,为各地提供有效指导,规范和促进了社区建设的发展。社区建设各成员单位也根据各自的职责分工和工作实际,积极在社区开展各项工作和活动。其中:
一、建立健全社区组织,夯实社区建设基础。一是科学合理划分社区。2002年初,我市根据中央、省的有关文件精神和工作部署,对原有的居委会规模进行调整。按照一个社区居委会管辖户数2000户左右(不少于1500户)的标准,将市辖区原来的386个居委会调整合并为292个。通过调整,建立起以区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性为纽带的新型社区。二是建立健全社区组织。按“一社区一支部”的要求建立社区党组织,较好地发挥了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核心领导作用。2002年和2005年我市先后进行两届社区居委会的换届选举,建立和完善社区居民会议、居民代表会议、居务公开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等机构和制度,完善了社区居委会、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议运作机制,设立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工作委员会。形成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依法自治格局。
二、着力推进社区安全服务。全市建立社区警务室469个,按照“一区一警”或“一区多警”模式努力构筑以社区民警为主导,社区治保会和物业保安为依托,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的群防群治网络。积极开展安全文明小区创建活动,至2005年底,全市规划创建安全文明小区1371个,已建成1369个,其中有8批次251个被评为优秀小区,822个为达标小区。通过创建安全文明小区活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得到进一步落实,群防群治队伍进一步健全,突出的治安问题得到有效的整治,全市已建成的安全文明小区,刑事发案率下降,居民安全感提高,维护社区秩序稳定。
三、着力推进社区就业服务。我市高度重视社区就业工作,先后出台了《汕头市社区就业服务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全面推进社区就业服务工作意见》、市政府批转《市劳动保障局、编委办、财政局关于设立街道(镇)居委会劳动保障工作机构的意见的通知》等重要文件,通过建立市、区、街道、居委会四级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网络,规范机构设置、工作职责和服务流程。目前,全市69个街道(镇)全部设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配备财政拨款人员303人,有1042个村(居)设立了劳动保障服务站。2006年10月,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下发了《汕头市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目前,全市共有34个社区正在按计划开展试点工作,积极开展“再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一系列就业服务活动,切实帮扶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去年1至11月份,全市共实现新增城镇就业岗位60473个(其中公益性岗位2476个)。
四、着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2001年以来,根据国家、省有关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文件精神和汕头的实际,市政府确立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多方筹资,公有制为主体”的工作思路,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汕头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汕市办[2002]200号),目前已逐渐扭转了城市中心区域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局面,初步形成了新型的城市卫生服务体系。一是加强对社区卫生工作的领导和部门协作,将社区卫生工作的发展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去年,市政府成立了以副市长为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市社区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领导,各区县也相应成立了领导机构。市委、市政府把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纳入了市“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合理调整城市中心区卫生资源布局,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由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综合医院、专科医院、预防保健机构、急救网络组成的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二是加大投入力度,落实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资金。去年根据市人大有关议案的办案精神,市政府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投入机制,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力度。2006年,政府采取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形式,追加下拨“第一类疫苗接种工作补助经费”270万元,今年将社区卫生服务专项经费100万元列入资金预算安排项目。市、区卫生、财政部门每年把医院药品收支结余上缴提留资金用于社区卫生服务和预防保健工作。三是构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努力建立新型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通过转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方式,增强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整合中心城区卫生资源,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理布局。目前 ,全市共有金平区妇幼保健院、龙湖区下蓬医院等14家区属医疗保健单位逐渐转变服务功能,分别完成加挂社区服务中心(站)牌子的工作,初步形成了新型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重点,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生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疗服务。
五、大力整治社区环境。我市针对当前城市环境保护和卫生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结合“创模”、“创卫”,认真部署,加大力度,开展社区环境专项整治活动。市委、市政府召开市容环境综合整治专项动员大会,分析查摆存在的主要问题,签订达标责任书,动员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群众积极行动,齐心协力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市委书记、市长亲自带队深入社区开展调研,指导工作;市委宣传部对整治整改宣传工作进行了专题部署;市城管部门举行誓师大会,拉开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大行动;金平区开展“城管执法进社区”共建活动,充分调动社区保安队、联防队、保洁队等力量,与城管执法队员一起着力整治社区环境;龙湖区还积极探索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在试点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将全面铺开“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工作。
六、着力推进社区救助服务。近年来,我市加强对困难群体的救助服务,强化对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动态管理,积极开展对贫困群众及受台风影响群众的慰问救济活动,以及深入开展医疗救助、慈善助学各类社区救助服务活动。2006年,市共下拨省、市救灾救济款(物)2950万元,救助17余万人次,帮助957户因灾倒房户重建家园;全市有28585户、70775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支付低保金4158万多元,比上年度增加526万元;全年共支出医疗救助金151万多元,救助近2万人次。其次,积极推进社区老年人服务。坚持落实“六个老有”的目标,构建以政府主导支持、社会互助参与,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全面铺开居家养老社会化工作,2006年,市福利基金共投入116.2万元用于资助全市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全市已组建服务队伍125名,有152名老年人享受政府提供的免费上门服务。
七、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我市各地采取政府投入和社会融资相结合的办法,加大资金和场地投入,配套建设各级社区服务活动设施。目前,我市社区办公用房面积达到省要求的8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共有311个,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工作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区、街道级社区服务中心35个,社区服务站点295个,社区多功能活动室165个、社区老年人活动室(包括“星光老年之家”)366个,社区警务室469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5个(中心14个、站11个,覆盖率72.4%),计生服务室399个、基层法律服务所52个、调解工作室382个,建有社区户外文体小广场171个约21万平方米;各街道、社区全部建有劳动保障事务所(站),建有一批党员活动中心和社区文化、体育活动设施等,全市已有13个街道建有局域网,占全市街道总数的35%,有126个社区基本实现微机办公。
我市通过大力推进社区建设,建立健全了社区组织和办事机构,围绕社区治安、社区就业、社区卫生、社区环境、社区救助等内容,着力推进社区建设,搭建了为社区居民群众服务的平台。特别是通过开展社区居民自治,依法落实社区居民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使社区组织较好地发挥了基础和阵地作用,有效拓宽了社情民意表达沟通的渠道,改善了社区家园环境和治安条件,使社区居民普遍得到了实惠,邻里之间相互了解增多,社区居民之间和谐共处,社区中的各种矛盾得到有效的疏导化解,维护了社区居民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是由于受各种客观原因的制约,我市在推进社区建设服务方面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与上级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社区建设的整体水平还不够高。区域发展不够平衡。二是社区小区管理的质量有待于提高,社区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需进一步加强。三是社区卫生服务内容和功能有待于加强,社区居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四是社区就业平台建设有待于完善,社区充分就业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五是在如何探索建立新型城市管理模式上思考和实践还不够充分,城市管理体制没有真正理顺,市、区、街道、社区的城市管理职责不够明确,城市基层管理尚未到位。六是财政困难制约着社区建设的发展。我市各级财政相对比较困难,在解决社区硬件设施配套以及开展社区服务活动等方面缺乏足够财力,影响了社区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七是在如何抓好社区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方面工作力度还不够大,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性还不够强,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社情民意的有效沟通等。
针对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我市将继续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创建“自治好、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 六好平安和谐社区的要求,采取积极措施,着力推进以社区救助、社区劳动就业、社区安全、社区卫生、社区计生、社区文化、体育、教育、社区环保、社区信息化为内容的社区服务,扎实开展“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尤其是围绕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把矛盾解决在基层的问题,我们将进一步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坚持以理顺民意为要求,积极构建渠道畅通的民情疏导体系。建立居民——居委会——街道办事处逐级反映渠道、社区民情快递和居民议事会、听证会快速沟通渠道、各级党员干部直接登门访问渠道、民意调查中心现代化信息搜集渠道等网络,随时随地了解不同区域、不同阶层群众的所思、所想,为政府了解民情、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充分整合政府公共服务资源、民间组织和民办非企业等社会资源,从居民群众最关心、社区最不和谐的问题抓起,重点做好扶贫济困、关爱老人、青少年教育等方面的基础设施、组织网络和活动机制建设,扎扎实实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积极组织社区单位与居民结对子、干部与群众交朋友、党员到困难户走亲戚,加强与群众的情感交流。扎实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普法宣传和法制教育,引导居民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积极倡导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大兴唱邻居歌、串邻居门、过邻居节等社区联谊形式,着力建设和睦社区,营造文明和谐的社区人文环境。
总之,我们将加强对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探索和实践,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强化社区功能,为构建和谐汕头,实现汕头又好又快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再次感谢你们对社区建设工作的关心、支持。
汕头市民政局办公室
2007年4月16日